Monday, October 5, 2020

北京 Beijing 5/24 - 5/27/2017

 北京市,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北京機場

人口
北京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4歲。北京人口以漢族為大多數,但同時包含全中國56個民族,北京是中國第一個聚集起56個民族的城市,其中少數民族滿族回族蒙古族為最多。
北漂族是指來自非北京地區的、非北京戶口、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外地人。北漂族在來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來搬去的,給人漂乎不定的感覺,其自身也因諸多原因而不能對於北京有更多的認同感,故此得名。

宗教
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傳統建築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皇家建築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裡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佈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佈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築。



宗教建築
佛教: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
道教: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
藏傳佛教(喇嘛教):雍和宮等。
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
基督教: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中軸線建築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
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千米。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佈。
北京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甕城、角樓、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

文化遺產
京劇
京劇是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
風俗特產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風習俗:北京小吃、京劇、京韻大鼓、相聲、舞台劇、鐵板快書、景泰藍、牙雕、毛猴、漆雕、賽蟈蟈和蟈蟈籠、吹糖人、捏面人等等。

道地小吃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豆麵糕、艾窩窩、糖卷果、薑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









































恭王府
俗話說:“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這裡原來是“中國第一大貪官”和珅的家,後來賜給了恭親王,因此叫恭王府。
恭王府是位於風景秀麗的北京什剎海的西南角的一座王府,坐落於一條靜謐悠長、綠柳蔭蔭的街巷之中,它就是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恭王府的前身原為清代乾隆朝權臣和珅的第宅和嘉慶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古人修宅建園很注重風水,北京據說有兩條龍脈,一是土龍,即故宮的龍脈;二是水龍,指后海和北海一線,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間的連接線上,即龍脈上,因此風水非常的好。








寨子裡最值得一看的要數後花園中假山下面的秘雲洞,洞裡有一個和珅從宮中偷出的康熙御筆“福”字碑,而據說,這裡才是北京真正的中軸線所在地,而傳說中的龍脈也在此處。




































我國十大元帥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長壽。據說,北京長壽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這個地方真是一塊風水寶地 。

什剎海三輪車
什剎海是由北京內三座湖所組成:前海、後海及西海,元代名為"海子",原為一片寬廣的水域,後期水域變小,才逐漸變成前海、後海及西海三片連通的湖域。
此區也保留許多王府及老舊宅,早期是官員居住的地區,可以算是老北京風貌保留最為完整的。






門當戶對
銀錠橋附近的巷子裡看到了比比皆是的四合院門頭。很多門楣上都伸出六角形的柱端。四個的居多,上面寫著「福」「祿」「壽」「禧」幾個吉祥字樣。這個柱頭,就是古民居建築的「戶對」結構,戶對數量一般為雙數,二四六八一直到十二個,數量越多對應的官階越高,所以古代「門當戶對」一詞的來歷,和這個建築結構直接相關的。通過門前的擺設和裝飾可以大致了解宅院原主人的身份和背景。
首先看門楣上方的對準木雕,這稱為門擋。門檔一般都是雙數,在封建社會時規矩極端嚴格,五至七品官員兩個門檔,四品以上官員四個門檔,十二個門檔僅親王以上的大戶才能使用。後來,“門擋”變成“門當”,又演變成大宅門前台階之上的石鼓(照片下方門兩旁的漢白玉石墩),因百姓相信威武的石鼓能避邪,這樣可以門楣上的取代木雕倒成個戶對”。“門當戶對”就演變成成規模的男婚女嫁雙方條件的常用語。二個門檔與四個門檔聯姻叫“高攀”,反過來則叫“下嫁”。 ”,宅當戶對,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
在大宅院的門前一般會有一對石鼓(墩),這也是放在宅院前表示主人身份和頂部的裝飾物。宅院門前的石墩是圓形的,表示主人是武官;石墩是方形的,則表示主人是文官;若石墩上還有獅子則表示是宅院主人是皇親國戚。這家門前放有圓形的石墩,表明其主人是武將。
 除門前擺有石獅外,門當上也有獅子,可見至少是皇親國戚類的。在封建時代,宅院前的台階也有嚴格規定的,六,七品官員一步不能超過二級,五品官員台階不能超過三級,以此類推,步數最高不能超過八級。九級代表頂點,所以只有皇上可以佔領至尊的“九”。以前仕途上所謂的“進身之階”,即緣於此處。





荷花市場
荷花市場是北京平民消夏勝地,設有遊藝場和商品市場,內多有曲藝明地演出。興荷花市場起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位於什剎海荷花池畔西岸。市場多售賣荷鮮、冰碗等食品攤點。中為荷花池,池外掘有護河,河上架板,板上搭棚演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後開始,至八月止。每日近午開演,日落前結束。





王府井
王府井大街及其周邊,原來文物古蹟眾多。但經過文化大革命毀棄,如今殘存者已經很少。
該地區明朝時便有王府。晚清時期,今王府井大街附近地區的王公、貝子、貝勒府邸有13家,大臣宅邸僅晚清的軍機大臣(包括軍機處行走)有11家。

位於王府井大街229號懋隆黃金珠寶店東側的古井。井蓋上的銘文為:「王府井大街始建於元代至元四年,歷有「十王府街」、「王府大街」之稱。據考證,得名「王府井」,淵於明中葉以來街上的一口水井。《乾隆京城全圖》和民國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實測北京內外城地圖》均繪該街只有一井並明示位於此處。此井本世紀二十年代被湮沒,一九九八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時被發現。特此紀念。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


                                  



北海公園
位於北京市城區的中偏北部,始建於宋遼金時代,是世界上現存建園時間最早的皇家宮苑。北海的布局以瓊華島為主體,在島的頂端建有標誌性建築永安寺白塔,與南岸的團城、北岸的宮苑群遙相呼應,相互借景,構成園林的南北中軸線。
北海全園占地約70公頃,其中水域占據了一半以上的面積。太池中有瓊華、團城和犀山台三島,分別象徵著蓬萊、瀛洲和方丈,體現了對蓬萊仙境的追求。

搭渡船到對岸的瓊華島






瓊華島
位於北京市北海太液池南部。金代名瓊華島,元代為萬壽山(或稱萬歲山)。清順治八年(1651年)於山頂建白塔,始稱白塔山。瓊華島簡稱瓊島,因島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稱“白塔山”。島高32.3米,周長913米。瓊華,意指華麗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該島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寶島。
據神話傳說,瓊華是瓊樹之花(華即花),生長在蓬萊仙島上,人吃了可長生不老,此亦表示該島是仿瑤池仙境建築的。清初,曾在山頂設置信砲台,由八旗軍駐守,居高臨下,俯瞰全城,一旦有警,便可立即發出信號。

漪瀾堂
漪瀾堂是北海公園瓊華島北側的一組格局獨特的庭院古建築群,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時,在江蘇鎮江金山寺看到了“寺包山”的建築特色——寺廟圍著山建,於是仿照金山寺,在北海瓊華島建成“屋包山”的漪瀾堂——整個景區用臨水長廊圍起,突出文人情懷,而減少宗教色彩。漪瀾堂背依瓊華島,面臨太液池,整組建築佔地面積6783平方米,建築面積563平方米。景區內包括漪瀾堂、碧照樓、道寧齋、遠帆閣、晴欄花韻、戲台等主要建築。其中,道寧齋為清代皇帝與御用文人吟詩詠文之地;漪瀾堂為乾隆帝讀書之處;晴欄花韻為看戲房。碧照樓在中段遊廊東側,遠帆閣在中段遊廊西側,樓為兩層,為登高賞景之所。













太液池
明王朝定都北京後,在太液池以東建造了皇宮紫禁城,並向南拓展水系,形成中海、南海,與北海一起合稱「西苑」,劃入皇城的範圍。太液池的池水原經金水河直接引自玉泉山,明代起取自積水潭


閱古樓
坐落於北海公園瓊島西北側的湖畔,建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閱古樓"三字為乾隆手書。樓內牆壁上,鑲嵌著我國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石代書法集成石刻,全名為《三希堂石渠寶笈法貼》,共收集了我國從魏晉至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340件楷書、行書、草書等作品,總計約十萬字左右。書法、刻法均極其精美,被稱為"雙絕"。這是一座集我國歷代著名書法之大成的傑出建築,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悅心殿
悅心殿原是清代皇帝遊幸宮苑時休息、議事或舉行宴會的地方。兩側門柱上有乾隆的題聯:“是處暢觀頗悅目;此間閟景足澄心”。讚美之情躍然之上,可見乾隆皇帝對這裡的喜愛。




白塔
位於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 ,建於清初順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標誌性景點。北海白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於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
白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該塔內部中空,裡面建有佛龕,以銀盒奉舍利子,地下有藏井,藏有旱船、喇嘛經文、衣缽和佛教法物以及織品、五穀、藥材、茶果等貢物。
藏傳佛教認為,北京皇城是一座大威德金剛的壇城,而壇城的中央則是位於皇宮附近西苑的瓊華島。此處建塔可壽國佑民。清代曾多次在這裡舉行過聲勢浩大的佛教活動。相傳“清時每歲十二月十五日,自山下燃燈至塔頂,諸喇嘛執經梵唄,吹大法螺,擊圓鼓,以為祈福。










瓊華古洞
北海瓊華古洞,位於瓊華島北麓,系一組蜿蜒幽邃的太湖石假山岩洞,始建於金大定六年。它西始“酣古堂”,東至“盤嵐精舍”,北止“寫妙石室”、“延南薰亭”,全長200多米,玲瓏奪巧,高磊若巒,不僅為園林疊石堆山之傑作,亦為我國規模較大的太湖石假山之一。
瓊華古洞裡面,時而寬,時而窄;始而平緩,時而陡峭。在200多米長的岩洞內,並不是很黑很暗,每隔不遠的地方,總有一絲光線從石縫中透露進來,不少地方甚至可以窺視到外面,但你在岩洞外面,卻很難發現腳下就是岩洞。這些隱秘的岩洞縫隙,不僅給岩洞裡面帶來了光亮,而且使得岩洞裡面的通風非常好,絕沒有半點得憋氣感覺。


智珠殿
半月城位於瓊島東麓山腳下,座西面東與陟山橋相對,建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智珠殿建在半月城城台上,紅牆綠瓦,雄偉壯觀,四面有五個牌樓相對,中軸對稱、佈局別緻是我國古建築中比較少見的,殿內原供奉文殊菩薩一尊。








道寧齋
道寧齋的建築形式與漪瀾堂相同,只是後檐無抱廈,這裡曾經是清代皇帝和御用文人吟詩誦文的地方,仿膳時期這裡也是餐廳,當時院內還擺放有香爐、影壁等物,如今都已清理乾淨。












九龍壁
九龍壁原是一座廟宇--大園鏡智寶殿山門,真諦門前的照壁。該廟在1900年被燒,雖又重修,但於1919年又失火,僅剩九龍壁。
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是傳統建築中用於遮擋視線的牆壁。北海的九龍壁是最有特色的一座,兩面有龍,升降各異,互不雷同。該壁 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96米,厚1.6米,長25.52米。兩面有由琉璃磚燒製的紅黃藍白青綠紫七色蟠龍18條。
九龍壁,為五脊四坡頂,正脊上兩面各有九條龍,垂脊兩側各一條,正脊兩吻身上前後各一條,吞脊獸下,東西各有一塊蓋筒瓦,上面各有龍一條,五條脊共有龍32條。簡瓦、隴陲、斗拱下面的龍磚上都各有一條龍(四周筒瓦252塊,隴陲251塊、龍磚82塊)。如此算來,九龍壁上共計有龍635條。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九龍壁設計與裝飾或明或暗地蘊藏著象徵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數。因為九是陽數的最高數,五是陽數的居中數,所以九五之數就成了皇權和天子之尊的代表。
九龍壁的龍共有九條,而不是八條或者十條。九在《周易》中表示“陽”,因為古人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為陽數中最高最大的一個,是“道之綱紀也”。所以,九龍壁上的龍,必定是九條。
九龍壁上面的九龍,正中的為正龍,兩側的分別為昇龍和降龍。九龍騰飛,神態各異。正龍威嚴、尊貴,昇龍剛猛而充滿力量,降龍則溫文爾雅。寓意,群賢共濟,圓滿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龍圖騰在中國又有消災彌禍、鎮宅、平安、吉祥,財運等含義。
正龍黃色,黃色是最高貴的顏色,所以帝王的龍袍都是黃色的。正龍位於正中,不管是從右至左還是從左至右數,都是第五條。這條黃色的正龍象徵的就是天子。因為在陽數中,五居正中,所以有“九五至尊”的說法。
實際上,九龍壁上並不止九龍,除了正面的九龍以外,正脊和戧脊上的圖案也是龍,但在數目上都不脫九五之數。不僅是飾物龍的數目,所有建築九龍壁的材料,數目上也不脫九五之數。正面九龍,也合理地分佈在五個不同的區域,同樣也暗合九五之數。











靜心齋
靜心齋原名鏡清齋。在北海北岸,西鄰天王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是皇太子的書齋,它以疊石為主景,周圍配以各種建築,亭榭樓閣,小橋流水,疊石岩洞,幽雅寧靜,佈局巧妙,體現了我國北方庭院園林藝術的精華,是一座建築別緻、風格獨特的“園中之園”。



北京全聚德
北京烤鴨,又名北京填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果木炭火烤製,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北京烤鴨分為「掛爐烤鴨」與「燜爐烤鴨」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老字號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以全聚德的掛爐烤鴨和便宜坊的燜爐烤鴨最為出名。
由於北京烤鴨其肥瘦分明,鮮嫩適度,成為元、明、清歷代宮廷御膳珍品。
北京烤鴨所用的原料是北京填鴨,鴨子肥大,全身白色,每天定時由技術工人將用莜麥面和其他營養物調好的飼料,一團團地塞入鴨子食道中,鴨子幾乎不會自己進食了,由此也衍生出「填鴨式教育」。作為鴨胚的北京鴨生長時間有嚴格的規定,有一種說法是只用生長45天的鴨子。





老北京炸酱面大王老北京人文文化)
“來了,您哪,幾位,裡邊請”“小二,倒茶,”這樣的高喊聲從您一進門就伴隨在耳邊,讓您一下子沉浸在老​​北京的古文化中,隨之而來的便是穿對襟衣衫,蹬圓口黑布鞋、戴瓜皮帽、肩搭手巾把兒的小伙計,帶著您來到大理石的八仙桌前,落座在紅漆實木的長條凳上。觀賞著“清明上河圖”,聆聽著京韻大鼓,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在排古裝戲呢!
吃好喝好後,又會在門童和小二“送客、走好、您哪”的喊聲中尊貴而愉快地離開。











北京故宮(紫禁城)
故宮(故宫博物院)為中國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所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開始營造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廢帝(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逐出宮禁。
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點位於元朝大都皇宮南面,然而北京故宮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宮殿和宮牆均是重新建造,設計師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師蒯祥。故宮在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1924年遜帝遷出故宮的五百餘年,明、清兩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經居住於此。
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輔以文華殿和武英殿,統稱為“外朝”,是明、清兩代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及其他重要慶典的場所。三大殿建於高8.13米的3層漢白玉石台基上,位於紫禁城中軸線暨北京中軸線上。
后寢區,又稱內廷,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區域的統稱。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寢宮殿乾清、坤寧二宮為中央,東、西分佈皇帝的便殿,和后妃們居住的東六宮、西六宮,以及皇子們生活的乾東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東為乾隆皇帝興建起的太上皇宮殿院落寧壽宮區,外西路則是供太后、太妃們養老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等區域。





對街是以前的舊火車站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

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殿,該殿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大殿,堪稱中華第一殿。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舉行。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與眾不同。




太和殿殿頂仙人神獸排列示意圖。自左至右依次為:0騎鳳仙人、1、2、3獅子、4天馬、5海馬、6狻猊、7狎魚、8獬豸、9斗牛、10行什。最右側為螭吻


殿外陳設

太和殿前帶有寬闊的平台,稱「丹陛」,俗稱「月台」。丹陛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鑄造於乾隆年間)。日晷為古代計時器,嘉量為古代標準量器,二者均象徵皇權。龜、鶴象徵長壽,銅龜、銅鶴內部中空,大典時用來燃放檀香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所在的高8.13米的三層漢白玉台基,周圍環以漢白玉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下雨時,排水龍頭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中和殿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華蓋殿”。嘉靖時遭遇火災,重修後改稱“中極殿”,現天花內構件上仍遺留有明代“中極殿”墨跡。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住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極殿為中和殿。 “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三大殿中唯有這間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靜靜的思考。
明清两代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大型慶典前在此休息準備。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慶典的官員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參與慶典。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農壇祭典時,皇帝都會先到中和殿閱讀寫有祭文的祝版,查看親耕用的農具。在參與天壇、地壇、社稷壇、太廟的類似活動前,​​皇帝也會在這裡閱讀祭文。






保和殿
位於中和殿以北,是故宮少數至今仍保留明代原形的建築之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謹身殿」。明朝嘉靖年間遭火災,重修後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始改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專一,以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
明朝,舉行大典前,皇帝經常在此更衣。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清朝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洲、蒙古、漢軍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
建築結構採用「減柱造」特殊法式,減去了殿內前檐六根金柱,開闊了空間。保和殿後階陛中間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石料產自京西房山大石窩,在建造時需要萬人以上的民工花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拖到工地。






乾清宮
乾清宮與坤寧宮分別為傳統意義上的帝、后寢宮。乾、坤分別為《周易》中的卦名,乾表天,坤表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是謂「乾清坤寧」。「乾清」為天有道,則星斗不亂、四時有序。

將萬壽燈、天燈插在石制的燈座內
乾清宮前東側的社稷江山金殿


乾清門
北京故宮內廷正門,過此門方見乾清宮,因乾清宮而得名。在清朝,這裡是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御門聽政一般在早上8點開始。聽政時皇帝坐在乾清門內的臨時座位上,前來奏事的官員跪在門口向皇帝報告,然後皇帝作出決定,稱為「降旨」。奏事完畢後,大臣從東面的台階退下。然後輪到下一位官員上前。
在清朝皇帝中,康熙帝是採用這種形式處理政事中最為勤奮的一個。雍正乾隆以後,改在園明三園「避喧聽政」的時間多了,清帝居住在紫禁城的時間不多,聽政次數也日益稀疏。到咸豐帝的時候聽政活動結束。
除了「御門聽政」之外,乾清門還是清朝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的舉行場所。




故宮中有很多立著耳朵的威嚴銅獅子。而乾清門前的兩隻銅獅子是耷拉著耳朵、耷拉著眼皮:清朝皇家禁止臣子進入后宮,更嚴禁后宮干預朝政。皇帝要通過這兩座銅獅子的耳朵耷拉著,就是要警示后宮嬪妃和佳麗們,對於前朝的政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議論的不議論。

摛藻堂
摛藻堂位於禦花園內堆秀山東側,依牆面南,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牆闢有一小門,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於此。

浮碧亭
浮碧亭位於禦花園的東北,亭北正對倚園北牆而建的摛藻堂,正南是萬春亭。亭平面方形,三開間,通面闊約8m,前出抱廈,下有東西長的矩形水池,池上橫跨單券洞石橋,亭座落於橋上。


萬春亭
萬春亭位於景山的中峰,中峰的相對高度為45.7米,是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最高和最佳的觀景點。

天壇
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
北京天壇最初為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甚至還把司令部設在這裡,並在圜丘壇上架設大炮,攻擊正陽門紫禁城,聯軍們將幾乎所有的陳設和祭器都席捲而去。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俗稱「天地牆」。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闢祈穀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闢有六門:祈穀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穀壇,構成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圜丘壇的欄板
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108塊和180塊,相加正好360塊。
古尺計算圜丘三層壇面的直徑,最上一層直徑是九丈,名曰「一九」;第二層直徑十五丈,名曰「三五」;下面一層直徑二十一丈,名曰「三七」,這樣便把一、三、五、七、九五個「天數」全部使用進去。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四十五丈,除了是九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皇穹宇
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
初為重簷圓形建築,是圜丘壇的正殿,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今單簷樣式。皇穹宇圍垣具有傳聲功效,俗稱回音壁
磚木結構,殿內沒有橫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眾多的斗拱支托屋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極有特色。

三音石位於皇穹宇殿前的甬道上。站在三音石那裡擊掌可以聽到三聲迴聲,這種現象叫做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寓意著人間言行都被天神所洞察。







西配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晨辰等神牌。






皇帝祭天時的儀仗稱為「大駕」,因此皇帝祭天時所使用儀仗隊伍便稱為「大駕鹵簿」。「大駕鹵簿」用於祭天、祈榖、常雩,是最高等級、隨行官員和護衛人數最多,儀仗和樂舞也最為齊備的鹵簿,用於皇帝祭祀天帝、祈求農業豐收和風調雨順,最為重要隆重的儀式。它起源於上古神話傳說的五帝時代,秦漢時獲得發展,並形成完善的禮儀制度。時發揚光大,亦有發展延續。

東配殿:殿內供奉夜明之神(月亮)、雲雨風雷諸神牌。

祈年殿
在天壇的北部,位於祈谷壇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沉香木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
光緒年間重建後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龍柱高19.2米、直徑1.2米,象徵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12根巨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徵二十八宿

































居庸關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縣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漢代沿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口這里山巒間花木鬱茂蔥蘢,彷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疊翠”之稱。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鬱茂、山鳥爭鳴,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關長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居庸關明長城其中一座出名的關城,與附近的八達嶺長城同為首都北京西北方的重要屏障。與倒馬關紫荊關合稱「內三關」。居庸關也是太行八陘中軍都陘的重要關隘,始建於秦代。位於北京西北部,距北京約60公里。居庸關設於太行山餘脈之軍都山峽谷之間的關溝,兩側均有高山聳立,縱深約20公里,地勢險要。




























是一座過街塔的塔基遺址。該雲台建於元末至正年間,建造之初其上有三座藏式佛塔。此後佛塔被毀,明代時雲台上一度改建為佛殿。清朝康熙年間佛殿毀於火災,此後雲台上再無建築並保留至今。該雲台上小下大,南北兩側開有券門,券門內外雕刻有大量浮雕和銘文。



798藝術區
798藝術區(ArtDist)位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故又稱大山子藝術區(原稱DAD-大山子藝術區),原為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
在798藝術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798一致,因此,798也指這一藝術 區引申出的一種文化概念,以及LOFT這種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簡稱798生活方式或798方式。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進駐後,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步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形成具有國際化色彩的“ SOHO式 藝術聚落”和“ 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當程度的關注。








北京奧運塔
2015年8月8號起好,喺朝陽區奧運村北辰路15號。
座塔總高有264.8m。初期諗住播2008年奧運時用,但後嚟設計嗰時,奧運差唔多要開幕而起唔成,直到奧運閉幕之後先至提出進行返啖慨 塔。家下亦係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慨熱門景點之一。



玉石廠























泡茶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