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 2019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Museum or Ayasofa Muzesi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Museum or Ayasofa Muzesi

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Istanbul 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拜占庭式建築的第一個傑作。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Byzantine emperor查士丁尼一世 Justinian I 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Anthemius of Tralles 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 Seville Cathedral (位於西班牙)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奧斯曼土耳其人 Ottoman Turks 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 Mohammed II 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 Islamic architecture,如米哈拉布 Mihrab 敏拜爾 Minbar 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Minaret1935年2月1日,這座教堂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對世人開放
信奉回教的鄂圖曼帝國入侵時,因為欣賞聖索非亞教堂的氣勢而未將其破壞,僅將壁上的聖像用水泥覆蓋,然後加上回教的圖繪及可蘭經文。除此之外,又在教堂四周添加朝聖所需的尖塔,使其便搖身一變成為一座清真寺,如此再度過五百年歲月。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這座聖蘇菲亞清真寺,就被世俗化成為土耳其的博物館。
最初建聖蘇菲亞教堂,目的是要獻給三位一體真神第二位格的Logos(道),就是「道成肉身」的那「道」。由於「道成肉身」這事,正是上帝的智慧(The wisdom of God),所以稱這教堂為Αγια ΣοΦια即「聖智慧」,但音譯為「聖蘇菲亞」,所以慶祝這件事的慶典,就在每年1225日舉行;這個日子也就是慶祝那位「在基督裡道成肉身」的耶穌的生日。
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為鄂圖曼突厥的蘇丹Mehmed所攻佔。後者命令東正教這座教堂,改成為一個清真寺。雖然當時這個教堂的英姿已沒落,但這位鄂圖曼的新統治者,對它的印象仍然美好,於是下令改為清真寺,並且加以修繕。當然,教堂中原有基督教有關的東西,例如祭壇、銅鐘、敬拜用的器皿、聖像等等,都被移除;那些馬賽克畫,包括耶穌、馬利亞、教會聖賢以及天使等,不是被剷除,就是被塗蓋。換來的是朝向麥加的壁龕,以及四個「催禱塔」。1935年,新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國父凱末爾將它以博物館的型態,重新開放給民眾觀賞,直到今日。
聖索菲亞的五個朝代:
  • 東正教教堂 (537–1204年)                            
  • 羅馬天主教教堂 (1204–1261年)                            
  • 東正教教堂 (1261–1453年)                           
  •  帝國清真寺 (1453–1931年)                           
  •  博物館 (1935年至今)
Hagia Sophia Mars 2013.jpg
 

洗禮儀式所用的噴泉 Hagia Sophia Fountain是 Sultan Mahmud I 在1740年建造的。穆斯林進入清真寺時都須淨禮。



 

內廳有九扇門,其中中間三扇開放進出,最高最雄偉的就是「帝國之門 Imperial Gate」,是帝王進出使用的。


門口正上方有「帝國大門馬賽克 Imperial Gate Mosaic, 畫中東羅馬帝國皇帝 利奧六世 Leo VI 向耶穌跪拜,象徵君王在神面前的卑謙,而耶穌也將世界的光與榮耀賜給君王。左邊圓圈黑色的是聖母瑪利亞、右邊是大天使加百列 Gabriel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內部,由約翰·辛格·沙金繪製 


圓頂 帆拱 Pendentive 支撐,帆拱可令圓頂得以接駁在下面柱子,又可穩定圓頂的側面,使圓頂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圓頂的頂部還書寫著一圈阿拉伯書法,整個圓頂共有40個肋組成。圓頂底部每兩個肋之間都有一扇窗戶,這40個彩色玻璃窗戶將光線引入大廳使圓頂看起來懸浮在正廳之上。
圓頂除了象徵天國之外,尚有護蓋聖潔處所的意涵。

在教堂中可以看到數個高掛的阿拉伯書法圓盤,這些是伊斯蘭書法家的作品,分別寫著阿拉Allah、穆罕默德Muhammed、阿里Ali、奧斯曼Osman、奧瑪爾Omer、哈桑Hasan、埃部·貝克Ebu Bekir 的阿拉伯語。




 靠近唱經樓旁是世界的肚臍「加冕地 Omphalion,由不同顏色的大理石圓形磚塊組成,也就是世界中心,歷任蘇丹就是在這個地方被加冕的。

木製階梯的高台為講道台 敏拜爾 這個台階是供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宣講古蘭經使用的

旁邊就是主祭壇壁龕,伊斯蘭不供奉神像,聖龕沒有神像是用來標註麥加方向,所有的穆斯林都會對著此方向朝拜。聖龕 Mihrab 是教堂改為清真寺時最重要的一部分,但特別的是聖索菲亞的聖龕上方有著「聖母抱子像鑲嵌畫 The Virgin and Child是教堂中歷史最悠久的畫作。


在大門兩側的廊柱旁可看到兩隻大理石淨潔甕,穆拉德三世 Murad III 統治時期被帶到聖索菲亞大教堂,它們由來自古希臘時期的一塊大理石雕刻而成

Wishing column 是在一個廊柱的大理石柱表面凹槽,早在拜占庭時期就有潮濕水份,據說觸摸後會有特殊能量可以治病,後來演變成好運說(大拇指伸進凹槽內、四根手指頭轉360度會帶來好運,如果能摸到剛好滲出的水氣願望就會實現)









從教堂內階梯的昏暗,細長的碎石鋪就的通道蜿蜒而上,能到達包圍教堂內三面的兩層長廊。


上層迴廊一般是供皇后及其宮廷人員使用的,那裡保存著多幅鑲嵌壁畫。保存得最好的鑲嵌畫位於上層 迴廊的南部。


天花板只是粉刷成黃色的基礎之上勾勒了一些簡單的花紋


上層迴廊的中央,位於帝國大門正上方的位置是皇后包廂。皇后及其宮廷人員可在這裡觀看在下方舉行的儀式。

下方有個類似包廂式的小亭子是唱經樓 Mihfili

金色小亭就是 蘇丹樓座 Sultan’s Loge / Imperial Loge ,它是專為蘇丹舉行一些不需向社會公開的宗教活動而設計的,同時它還可以保護蘇丹免受行刺。其立柱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而護欄上的雕花卻是土耳其式的洛可可風格。



多個世紀以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鑲嵌畫布置相當華麗。這些壁畫描繪了聖母瑪利亞、耶穌、聖人、帝王及皇后,還有其他純粹裝飾性的幾何鑲嵌畫。在1453年變為清真寺,由於伊斯蘭教禁止具象的影像,許多鑲嵌畫都被石膏覆蓋。三聖像賽克(上圖)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來表示結束了57年羅馬天主教的統治,回歸正教信仰。三聖像馬賽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調而被廣認為聖索菲亞大教堂最精良的鑲嵌畫。鑲嵌畫下半部已嚴重敗壞,大概是因為鄰近窗戶,受到雨水沖刷。該鑲嵌畫被視為拜占庭圖畫藝術復興的起始




中間當然是耶穌、右邊是施洗約翰、左邊是聖母瑪利亞

基督聖像身穿深藍色長袍(拜占庭藝術的習慣),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拿著聖經,在他頭項的兩側分別寫有「IC」及「XC」,意指「耶穌基督」(Iēsous Khristos)。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九世佐伊女皇分別在耶穌的左右側。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象徵著他在教堂的奉獻;佐伊女皇手持卷軸,象徵著她作出的奉獻。君士坦丁九世頭上的文字寫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的皇帝、羅馬帝王、蒙那馬裘斯」。佐伊女皇頭上的文字寫道:「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


兒童時代的耶穌在聖母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站在聖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聖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聖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則站在聖母右方,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聖母。聖母頭項兩側的圓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

 許多燈罩內的燭檯都破損或遺失


也許由於經費不足,有些大理石的花紋是後來用色筆塗上去的。

拜占廷式柱頭
大部分的廊柱都有用金屬環扣上,據說是鞏固廊柱防止斷裂的補強措施


大教堂內部的裝飾,除了各種雕刻之外,也包括運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拼圖。



                                                            大理石門進出會堂



四面扶壁,是 奧斯曼帝國時期 改建清真寺時確保穩固加建的 (橋狀的部分就是飛扶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