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 202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Turpan, Xinjiang 5/18 - 5/23/201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通稱新疆,簡稱,是一個自治區,也是中國面積第一大的省級行政區首府位於烏魯木齊。新疆總面積約占中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陸地邊境線,占中國邊界總長度四分之一。
夏季高溫、光照充足以及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使得新疆出產各類優質瓜果,如蕃茄哈密瓜石榴葡萄等。此外還出產棉花小麥、 絲綢胡桃熏衣草綿羊新疆也是中國油氣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儲量占陸地總儲量近三分之一。克拉瑪依油田是中國西部最大的油田。

新疆是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塔吉克族東鄉族等19個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新疆原稱西域,唐朝時又稱磧西,並曾設安西都護府。19世紀開始,有俄羅斯人首先稱其為東突厥斯坦,現在新疆獨立組織和突厥人的同情者依然使用該詞。蒙古入主中原之前中國二十四史明確有帝王世系記載的在新疆建立的政權有西遼。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地理

新疆的最低點吐魯番艾丁湖低於海平面155米(也是中國的陸地最低點)。最高點K2位於克什米爾邊境上,海拔8611米。
新疆地理上和環境上位於中亞地貌為「三山夾兩盆」,即擁有高山盆地相間分布的獨特地形特徵。南北兩端分別為崑崙山脈阿爾泰山脈,而橫亘中部的天山山脈則將新疆大致分為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兩大部分,或以北疆和南疆俗稱。
一般稱天山以北為北疆,以南為南疆吐魯番哈密一帶為東疆

氣候
典型的溫帶沙漠氣候。北疆為中溫帶,受西風帶影響,降水稍多。南疆為暖溫帶,降水稀少,吐魯番市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高山地區為高地氣候地形雨偏多,山頂有冰川

民族
最原始居民為說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吐火羅語族的民族(後被定居下來的遊牧民族所同化),蒙古語系突厥語系的遊牧民族後來在新疆居上。漢族人口遷入古代新疆的時間則早至漢朝時期。
維吾爾族在新疆西部和南部佔絕大多數,漢族在新疆東部、中部和北部占大多數,哈薩克族多分布在新疆北部,回族散居在新疆各地。蒙古族散居在新疆中部和北部。其他民族則多集中在新疆西部和北部邊境一帶。
宗教
現在新疆的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主,現在新疆的佛教主要為藏傳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漢傳佛教道教的信徒以漢族人為主。新疆的俄羅斯族信奉東正教。部分蒙古族還信奉薩滿教。

新疆維吾爾族獨立運動

主要發生在20世紀與21世紀初期,該運動支持者主張,應該由維吾爾族人在新疆西南部的區域建立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因為作為他們祖國的東突厥斯坦並非中國的一部分。對抗中國政府的分離恐怖主義活動被新疆眾多的地下激進組織所領導,其中東伊運已被聯合國安理會和中國、英國等國認定為恐怖組織。當前疆獨議題被政府所嚴厲管束,在軍警維持下新疆大部分地區均未發生武裝獨立運動,治安相當優良。


每次進旅館、餐廳、超市、建築物...都需要經過安檢

語言
在新疆,可以用漢語交流,但是能用少數民族語言交流的漢族極少了。而對於少數民族來說,用自己的母語和漢語,還是比較方便的。

飲食
因為新疆有高達近六成的人皆信奉伊斯蘭教,清真餐飲業便是經營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菜餚、食品的飲食行業。

它是新疆各民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者曾在古墓出土過古代的馕。“馕”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馕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馕”。它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種。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馕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乾燥的氣候;加之烤馕製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 “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可以一日無馕。”足以證明馕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馕在新疆人的飲食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囊泡奶茶是大多數新疆人早餐必不可少的美味。


抓飯
維吾爾語叫“波糯”,是用羊肉、胡蘿蔔、洋蔥、 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後小火燜熟而成的新疆人的主食之一,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日子裡,招待親朋貴客的主要食品之一。維吾爾族食用抓飯,他們的傳統習慣是先請客人們圍坐在炕上,當中鋪上一塊乾淨餐布。隨後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請客人逐個淋洗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待客人們全部洗淨手坐好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布上,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飲”。正宗的吃法就是用手抓食。不過不是一把抓,而是拇指曲並至掌心,其餘四指則伸直,將抓飯和肉塊抓在一起,然後順著盤邊來回抹兩下,抓飯自然變成一團,嘴一張,手一送,吃進肚裡。不過由於社會發展,衛生要求的提高,如今的抓飯都選擇衛生健康的勺子來吃。

大盤雞
   在新疆特色飲食裡,最為全國人民熟悉的當屬新疆大盤雞,新疆的大盤雞有兩種,一種是沙灣大盤雞,另一種則是柴窩堡大盤雞。前者是燉煮為主,後者則是以乾煸為主。新疆十八怪中就有一怪~大盤雞裡拌皮帶,這個皮帶可不是我們平常繫的皮帶,指的就是新疆大盤雞的特殊吃法,再大盤雞吃的差不多之後,拌進2厘米左右的寬面,就是俗稱的皮帶面,十分爽口。

烤羊肉串
是一般人最熟知的新疆孜然烤串料理,在新疆只到有餐飲的地方,這個烤羊肉串的店家就幾乎是隨處可見,幾個維吾爾族的男人,頭上戴著他們慣用的帽子,烤著一串串香味四溢的羊肉、蔬菜、還有烤餅。


飲食禁忌
維吾爾族
吃飯時必須鋪上餐布,不然就得不到福氣。
不可在碗中留下剩食,不可將已取的食物再放回盤中,不可隨地吐痰、擤鼻涕,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不可隨便撥弄盤中的食品等。他們還不吃鴿肉、馬肉、駱駝肉;忌諱用鼻子嗅食物;多數人不吃醬油;馕只准正放(即正面向上或向前),飯前飯後都要洗手,喝水有專用杯,尤為重視飲用水的衛生。

回族
散居在各地農村、山區、牧區的回族,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麵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克飲食習俗的影響。
回族還有喝蓋碗茶、糖茶的嗜好。
回族穆斯林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
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在肉食方面,回族只食蹄分瓣反芻的動物肉。如牛、羊、駱駝、鹿、山兔的肉等;禽類中只食雞、鴨、鵝、鳩、鴿的肉等;在水產中只食魚、蝦。在這些可食動物中,不吃自死的,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必須是清真寺四掌教(刀師傅)或阿訇屠宰的方可食用。

哈薩克族
日常食品主要是麵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麵、那仁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間或也吃一些米飯;但要把米飯和羊肉、油、胡蘿蔔、洋蔥等燜在一起,做成風格獨特的抓飯,或用羊、牛奶煮成的米飯。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鋪在氈子上,用來擺放食品的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
忌用手背擦摸食物;忌亂丟食物;忌坐裝食物的箱子;忌跨越、踏踩吃飯用的餐巾;泔水須擇地而倒。依伊斯蘭教規忌食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等。吃飯時,不能把整個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在氈房內不許坐床,要席地盤腿坐在地氈上,不許把兩腿伸直。年輕人不許當著老人的面喝酒。吃飯或與人交談時,忌諱摳鼻孔、吐痰、放屁、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習慣。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的飲食起居有著游牧生活方式的特點。早餐較簡單,但營養豐富,多以鮮牛奶佐以其他食物,午餐也較簡單,牧民們大都是攜帶乾糧在野外食用,晚餐一般較豐盛。
信奉伊斯蘭教的柯爾克孜人,忌食豬內和自死牲畜肉,馬肉馬腸為冬季最佳食品。他們的飲食主要是肉製品和奶製品,也喜歡吃圓白菜、洋蔥(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飲料是山羊奶和酸奶,還喜歡喝煮沸以後加奶、加鹽的茯茶。富裕起來的牧民們喝的是牛奶羊奶,吃的是牛、羊、馬、駱駝肉,也吃米食和麵食。製做麵食時,沒有案板,而是用皮子製成的擀麵布。他們還把做好的酥油都存放在宰殺後經過加工的牛胃、羊胃裡。碗、勺等餐具都是用木頭製做的。
柯爾克孜族十分好客和有禮貌,有"友誼與熱情是柯爾克孜人的金子"的名言傳世。凡有客人來訪,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招待,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請客人吃,而以羊頭肉待客最為尊敬。在請客人吃羊肉時,先請吃羊尾油,再請吃胛骨肉和羊頭肉。客人也要分出一些給主人家的婦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還有馕、鍋貼、庫依瑪克(油馕)、包爾沙克(油炸麵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馓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麵、花卷等。
飯桌禁忌: 主人讓吃時客人才能吃。飯前洗手後,餘水不可亂甩,須用布子擦乾,主人讓吃時客人才能吃。男客不可從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別。客人應將碗中食物吃淨,切忌將剩飯倒在地上。吃飯時不可揭開廚房門簾窺視,餐後要背向門退出。

服飾
維吾爾族
男裝
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一般都比較寬鬆,多穿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的長外衣,穿時腰間繫一長腰巾,腰巾可以起到釦子和口袋的作用,攜帶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隨用隨取 。平常腰巾不怎麼講究,節日繫的腰巾一般十分鮮豔。

維吾爾族男子的襯衣多不開胸,長及膝部,脛骨。年青人及小孩的襯衣多綴花邊。宗教職業者多用長的白布纏頭,維吾爾語稱為“賽蘭”,外衣外邊不繫 腰帶,多穿長袍,與一般人有明顯的區別。


“袷袢”(長袍),喜用彩色條狀綢作面料,其次是“拜合散”,它織造細密,衣質輕 年老的則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下身多著青色長褲,蓋和腳麵。講究的男褲,則在褲 角邊繼飾花卉紋樣,多以植物的莖,蔓,枝藤組成的連續性紋飾。

女裝
維吾爾族婦女女性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豔的絲綢或毛料裁製裙裝,喜用對比色彩,使紅得更亮,綠得更翠。女褲褲角肥大,褲長及裸骨。


過去的維吾爾族婦女普遍都穿色彩艷麗的禮服和褲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裙子,下寬大,長及腿肚子。在連衣裙子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裡面穿長褲,褲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彩綢縫製,講究的用單色布料做褲子料,然後在褲角繡上一些花。


女性非常喜歡戴耳環,戒指,項鍊,胸針,手鐲等。女孩子從五,六歲開始,甚至更早就開始扎耳眼,佩戴耳環。喜歡用“奧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沒有奧斯曼的冬季,用“蘇爾麥”(石墨)或菖蒲來描 眉,使本來就濃密的眉毛顯得更黑,用“海乃古麗”(風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棗樹膠)抹頭髮,用紅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紅,,有用的櫻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於塗臉和嘴唇,這些都是維吾爾族婦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妝品。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繡花帽,著的是 繡花衣,穿的是繡花鞋,扎的是繡花巾,背的是繡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


婦女多喜歡留長辮。過去未婚少女多喜歡梳子很多小辮子,婚後改梳兩條長辮子,但仍留劉海和在兩腮處對稱向前彎曲的鬢髮。辮梢散開,頭上喜歡別 一新月形的梳子,作為裝飾,也有把雙辮盤結成發結的。


和田地區的於田,民豐,且末一帶婦女服飾多頭披白紗巾,頭右側戴頂“塔里帕克”(小帽),這種帽子口大頂小(直徑約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她們的長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條尖頭對稱的藍色綢補條形圖案,袖領,底部有同樣顏色綢單邊緣。內著一件配套的合領半開口套頭襯衣,襯衣右側依次排列九條呈扇面形,繡成寬條形圖案,圓領口處有一條寬邊,底口繡有羊角紋和碎花圖案,領中部 有兩條種相同顏色的繩帶。據傳這種服裝是古代打仗和狩獵男女穿的一種箭服,兩側的七條圖案,原是箭袋,後來演變成裝飾圖案。

帽子
皮帽本來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禦寒作用。但維吾爾族群眾中有夏天戴皮帽的習俗,是因為它還具有保持皮膚濕潤和防暑的作用。
傳統帽子
維吾爾族的男女都戴帽子,因為戴帽既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戴。 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
白吐馬克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內部,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帶有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阿圖什吐馬克 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狀,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

賽爾皮切吐瑪克 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完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他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歐熱吐瑪克 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里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裡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開木切特吐瑪克 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製,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
庫拉克恰 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雙向帽瓣尖端,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 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雙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內氈外布,等等。

特色花帽
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圖案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出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彩線編織細膩,彩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 物。

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艷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既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
巴旦姆花帽杏核變形和添加花紋的一種圖案,多是黑底白花,莊重,古樸,大方,維吾爾族男性老幼都喜歡戴這種花帽。
塔什干花帽 流行的一種花帽,是對格刺繡幾何形紋花帽的通稱,深受廣大男性青年所喜愛,一般色彩對比強烈,火紅閃耀如盛開的花叢。

格來木花帽 即扎絨花帽,帽似地毯絨面,繡法費工,比較少,但廣為男女青年喜愛。

曼波爾花帽 頂繡四組圓開紋樣,邊有四組長方或圓形紋樣,是最常見的一種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奇曼花帽 是普通的花帽,帽以米字為骨架,花枝葉交錯,圖案以枝桿連結或線分隔,成多個正反三角,菱形佈局,帽面圖案似地毯分佈,也稱奇曼塔什幹朵帕 ,女性穿戴。

再爾花帽 金銀線盤繡花帽,是姑娘、婦女最喜愛的一種花帽,所繡的花多是立體的,在陽光下熠熠閃耀,給人以華貴端莊之感。

瑪日江朵帕 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金片花帽 用壓,鏤花紋金片綴在帽上裝飾,是舊時富家婦女戴的一種很貴重的花帽,已見不到戴這種花帽的人了。


吐魯番花帽 是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地區流行的一種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點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顏色特別火紅鮮豔,只有這一地區的老年人還戴這種艷麗 奪目的花帽。絕大數使用綠色為底色。


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區的一種大方,雅緻,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紋纖細,色彩柔和。五瓣花帽,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縫成的,而這種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種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較小,紋樣 比較簡單。絕大數使用紅色為底色。
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區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種便帽,有時冬季作為襯帽,多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紋。
賽里甫西吐瑪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稱賽蘭多帕,多為宗教神職人員戴,上纏賽蘭。

阿克多帕白色帽上有白線札花紋,是做禮拜戴的一種帽子。


鞋靴
穿著鞋靴是傳統的習慣,先祖曾經是游牧於高山雪領,縱橫馳騁在廣闊的西陲邊塞富饒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穿著騎射,也稱其為保暖耐寒的“足衣”。鞋多為牛皮面製作。

居住城鎮的維吾爾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膠鞋,這是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走親訪友,或者在自己居室內,都在屋前把套鞋脫放門外, 以防泥土,髒物帶進屋內。套鞋一般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圓頭的套鞋,另一種是軟底皮靴套鞋。



由於經歷過長期的狩獵,游牧生活,為了適應這種生活,養成穿皮靴的習俗,鞋,靴多用牛羊皮革製成。女式靴子上繡有各種花紋,非常漂亮。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皮靴,中老年人多穿“買賽”,外面加穿套鞋。

傳承意義
由於伊斯蘭教禁忌偶像崇拜,禁忌在服飾,飾物和建築物上描繪人物,動物的造型,愛美的維吾爾人對美的追求轉向以自然物象為內容的圖案藝術創作。也因為維吾爾族曾信奉過的薩滿教,祆教等對大自然的崇拜等因素的綜合作用,維吾爾族把以大自然物象為內容的圖案藝術創作發揮到極致。他們以各種花卉紋樣,以植物 的枝,葉,蔓,果實圖案紋樣,以現實生活中的壺,盆,瓶,爐,壇,琴等物的圖案為裝飾紋樣,並以直線,曲線,弧線構成正方形,面板,圓形 ,三角形,菱形,星形,新月形,鋸齒形等各種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可以裝點維吾爾族服飾,維吾爾族婦女的裙褲,坎肩,維吾爾族男子的袷袢, 腰巾等,無不展示著獨具伊斯蘭濃郁風格的維吾爾族服飾之美。

禁忌
忌踩餐布或從餐布跨過。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隨便到鍋灶前去,不能隨便揭看鍋盆等炊具。盡可能不剩食物於碗中。不能將飯粒落地,萬一掉到地上,要撿起來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飯吃乾淨。吃馕或饅頭時,要將馕或饅頭掰開 吃,不可整吃。吃完飯後不能敲碗碟。作客時,如有事要離席,不能從人前走,必須到人後走。吃完飯祈禱時,禁止東張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動。客人不能隨便藉翻主人 家的東西,不能在主人的房子裡來回走動。
飯前飯後要洗手,洗完手後不能亂甩手上的水珠,必須用毛巾擦乾。不能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裝有鹽的袋子和做飯用具上。在屋內炕上坐下時,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或奉送禮物、茶飯碗時要雙手,單手接受或遞送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家裡有客人時不能掃地。作客時,應聽從主人的招待,如實在不想吃東西,也要嚐一口,以示尊敬,不能完全拒絕。主人給客人倒茶時,客人應雙手捧起碗,不能為了表示客氣接過茶壺自己倒。
不少維吾爾人認為人們忌羨他物或忌妒賢能的眼光,具有某種超自然的惡的力量,會給所喜愛的人、物或所從事的事業帶來種種不利,如凝視人家漂亮聰明的孩子,會使這個孩子遭到某種不幸;烤馕時被人凝視,馕就在馕炕貼不住;灌面肺子時要在肺子上蒙一塊布,不讓別人凝視,被人凝視肺子就會破;織佈時被人凝視,就會經常出現斷線等。
不能凝視維吾爾人或他們的東西,或在巴扎(自由市場)上看了好久而不買,因為這與他們的原始宗教信仰有關。
禁止在公眾場合放任何有聲屁或無聲屁,因為周圍可能有已經沐浴過準備去禮拜的各族穆斯林群眾,按照伊斯蘭教經典《聖訓經》,有聲屁或無聲屁均導致沐浴無效!因此這些穆斯林群眾按照經典將被迫應該重新沐浴。
忌踐踏糧食、咸鹽及各種食物,否則會遭到報應,不是日後變成乞丐,就是雙目失明,永遠生活在黑暗裡;不能朝咸鹽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亞拉克”(倒泔水的地方),認為這種地方有飯粒、馕渣和鹽水,而這些都是“聖物”,否則會帶來厄運,遭到各種磨難。
忌諱別人當面讚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用“胖”、“漂亮”、“胃口好”等之類的詞句;不論是親戚還是朋友,忌諱一進屋就去抱主人家的孩子,尤其忌諱遠道而來的客人去抱,認為這樣會使小孩受驚生病。
穆斯林在做乃瑪孜(禮拜)時,不能喧鬧,誦讀祈禱經文時,不能說話,不能站在或經過做乃瑪孜的人面前或將人像置於做乃瑪孜的人面前,也不能不脫鞋或用髒腳踩禮拜毯。
不能在清真寺或麻扎(墳場)喧嘩或談論與此無關的內容。不能朝著太陽、月亮大小便,往水裡撒尿,不能朝天空吐唾沫,清晨未洗臉前不能看太陽等;不能踩拔莊稼和小草,尤其是不能往莊稼和草上大小便。
路經麻扎(集市)時,不能騎馬、騾、驢;不許牲畜在墓地內亂跑;不允許任何人無故進入墓地,不許從墓地上大量取土,以防墳墓倒塌,墓地附近禁止修豬圈、廁所,禁止在墓地、清真寺以及小渠邊大小便、吐痰、擤鼻涕、帶污穢物經過和逗留。
孕婦不能跨越繩子、髒水,認為跨越繩子生孩子時胎盤不容易下來;跨越髒水,分娩時將會無力。陌生人不能隨便進入產婦的房間,一般要在產後滿十二天之後去探望產婦。

新疆的維安
發生在新疆的恐怖攻擊,從 90 年代就開始了。因為南疆地理位置和中亞接壤,受西亞情勢的影響較大,伊斯蘭教的激進份子容易進入,所以恐怖攻擊頻傳;尤以 2014 年前後最為頻繁。
中國政府就開始投入大量資源,進入新疆維持治安
隨處可見警哨站


住飯店會要求把護照交給櫃檯
大多數公共場在新彊維族人多的城市,無論是去超市、餐廳、學校、便利商店,都要過安檢。


出城之後,在高速公路或是省道上,也時不時會碰到「公安檢查站」:警察會上車一個一個查看。


只有司機能開車進去加油站:車上的其他人必須在門口下車等司機加油,而司機需要出示身份證才能放行。



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市,簡稱,舊稱迪化是世界上最內陸、距離海洋和海岸線最遠的大型城市(2500公里)。
「迪化」意思是「啟迪教化」。最初烏魯木齊是因清朝政府在新疆駐軍而發展起來的一座城市,至今烏魯木齊還有「老滿城」的地名,位置大致在今新疆農業大學一帶;而現在南門、北門和大小西門內的區域是原來的「漢城」。滿城主要為清朝八旗駐軍,漢城則是工商業區。
烏魯木齊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
烏魯木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世居民族有漢、維吾爾、回、哈薩克、蒙古、滿、錫伯、達斡爾、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族以及俄羅斯族等13個民族。全市常駐人口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4.91%,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5.09%。共有近50個民族的人口在此居住。











市集、夜市


天山天池國家地質公園
是中國西北乾旱地區典型的山岳型自然景觀,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隨著海拔高度不同可分為冰川積雪帶、高山亞高山帶、山地針葉林帶和低山帶。
天山天池,古稱“瑤池”,“天池”一名來自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烏魯木齊都統明亮的題《靈山天池統鑿水渠碑記》。素有“天山明珠“之稱。傳說3000餘年前穆天子曾在天池之畔與西王母歡筵對歌,留下千古佳話,令天池贏得“瑤池”美稱。
新疆天山天池國家地質公園以天山天池為中心,包括天池上下4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總面積380.69平方千米。天池湖面呈半月形。天山山脈全長2500千米,橫亙亞洲腹地,為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天然分界線。天池處於天山東段最高峰博格達峰的山腰,平面海拔1928米。
天池東南面就是雄偉的博格達主峰(蒙古語“博格達”,意為靈山、聖山)海拔達5445米。
天山天池景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其區系組成具有古老性、複雜性和特有性。
動物 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如雪豹、棕熊、石貂、馬鹿、盤羊、暗腹雪雞等

植物 森林是重要的植物資源,在核心景區覆蓋面積達41.5%。大型真菌資源儲量豐富,食用菌類有草蘑菇、松樹蘑菇、鹿茸蘑菇、羊肚菌等20餘種。
雪蓮是高山花卉中的佼佼者,它生長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積雪巖縫中,有雪菊花、大木花、優缽羅花、琪花瑤草之美稱。








天池石門
名為“石門一線”,是進入天池風景區的天然山口,兩側寬約百米,最窄處僅10來米。石門兩峰夾峙,一線中通,是河道切割形成的峽谷,故又稱“石峽”。石壁巍峨,高達數十米,長約100米,天巧奇絕,猶如打開的兩扇門板,石色赭暗,如同鐵鑄,又稱“鐵門關”。
石門內三江河穿流,水旋路轉,河水湍急,浪花飛濺,崖聳谷深,聲震幽谷,正如古詩所寫:“巍峨石峽瑤池門,峭壁懸天險斷魂。鬼斧神工刀劈就,一線通途上青天。



西小天池
位於天池大海子西北,古稱玉女潭,湖水由天池大壩西南滲漏,以瀑布形式註入潭中,並瀉入三工河。水似玉汁,猶如王母的冰肌玉體,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洗腳盆”。


西小天池瀑布,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淋浴水”,下瀉形成“西小天池”。西小天池瀑布的源頭為“醴泉洞”,此處,似洞非洞,隱蔽難尋,又稱“隱乳洞”,泉乳從地下湧出,清淨甘甜似醴,傳說是“王母娘娘的醴泉”。



東小天池,位於天池大海子東北出口處,此處環境幽靜,水清透底,原是“天上仙女的游泳池”,後被黑龍霸占,故又名“黑龍潭”。天池大壩東端有一人工瀉水閘,池水經此閘跌宕而下匯集而成東小天池。


天池北岸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堤壩,由古冰川終磧壟及山體崩落物迭加堆積而成,高289米,整座大壩似一條鱷魚尾巴,故稱“鱷魚壩”。






定海神針
是一株生長在天池大海子北岸的古榆樹,鬱鬱蔥蔥,枝葉繁茂,相傳為王母娘娘的金簪在製服惡龍時插在此處化成的,無論天池水位怎樣上漲,始終淹不到樹的根部。此樹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是環池核心景區方圓幾公里內海拔最高的榆樹,宛如“定海神針”使天池大壩免遭崩潰。
傳說
定海神針又稱如意金箍棒,其後,亦有簡稱為「神針」。是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所使用的兵器。書中說原是原為東海龍王龍宮的鎮海之寶,太上老君冶煉的神鐵,後被大禹借走治水,治水後遺下的定海神珍鐵,放在東海。
金箍棒兩頭是兩個金箍,兩頭箝裹著黃金片,中間是一段烏鐵,上面花紋密布還有龍紋;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鳳篆字是:“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

出自《西遊記》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正說處,後面閃過龍婆、龍女道:“大王,觀看此聖,決非小可。我們這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現遇此聖也? ”
龍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能中何用?”龍婆道:“莫管他用不用,且送與他,憑他怎麼改造,送出宮門便了。”老龍王依言,盡向悟空說了。
悟空道:“拿出來我看。”龍王搖手道:“扛不動,抬不動!須上仙親去看看。”悟空道:“在何處?你引我去。”龍王果引導至海藏中間,忽見金光萬道。龍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鬥來粗,二丈有余長。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 。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丈二長短,碗口粗細。











路旁有賣新疆服飾

南湖黃龍
博格達山區,夏季降水較多,在天池常暴雨盆潑。每當大雨,三工河水洶湧北瀉,黃色的洪水,浩浩淼淼。從池北南望,如一條黃色巨龍入池,使池水翻騰不息,濤長里許,濤聲如雷,成扇狀散去,似“孔雀開屏”。大灣倒影,大天池湖面西南部“大灣子”處,風平浪靜,峰林映湖,倒影如畫,形成大灣倒影的奇景。







大天池

池水主要由降水、融雪水組成,其次是少量地下水補充;大天池酷似一個頭南身北的葫蘆,其南段的三工河就是葫蘆的把,湖面傳說是王母娘娘的梳妝鏡,名“天鏡”,故景稱為“天鏡浮空”。
湖泊環抱在群峰峽谷之中,兩側峰巒峻峭林立,中央湖水清澈秀麗,森林、草被、繁花圍繞;湖水冰涼清澈,內有人工養殖的冷水型無鱗魚。天池周圍的樹木多為雪嶺雲杉,該樹種生長在海拔1500-2700米之間,已有4000萬年曆史。

臥龍山
即東岸靚女,頭朝北尾朝南,龍脊九曲呈9座起伏的緩峰,龍脊西側的龍爪變為5條支脈伸入池內;每當日薄西山時,夕陽的餘輝會沿著山體勾勒出一位少女的側影,她屈曲雙腿、仰面而臥,頭枕高山,長長的睫毛化為山頭的幾株松樹,豐滿的胸脯則化為兩座圓圓隆起的山峰,傳說這個妙齡少女每當夕陽西下就來與臥龍幽會。


鱷魚山
位於天池西岸的長壟山體,傳說是一條鱷魚所變,故名,鱷魚頭朝南身朝北,背呈弧狀緩峰隆起,足插於湖中,鱷魚尾即為前述的“鱷魚壩”。


三工河洪水
即“南湖黃龍”。博格達山區,夏季降水較多,在天池常暴雨盆潑。每當大雨,河水洶湧北瀉,黃色的洪水,浩浩淼淼。從池北南望,如一條黃色巨龍入池,使池水翻騰不息,濤長里許,濤聲如雷,成扇狀散去,似“孔雀開屏”。

大灣倒影
大天池湖面西南部即“大灣子”處,風平浪靜,峰林映湖,是觀賞倒影的好地方。
天池白天刮上山風,夜晚刮下山風,換風時間一般在每天上午的九、十點鐘,這時天池最為風平浪靜、倒影如畫。

西王母廟
道教將西王母視為玉皇大帝的太太,因此稱西王母為王母娘娘。據史料記載,娘娘廟當年建築規模宏大,香火旺盛,1932年毀於戰火。
廟內有王母娘娘全身像及原娘娘廟部分遺物,如古鐘、瓦當、壁畫等。


乘船遊天池




























達坂城風力發電站
達坂城風力發電站是在烏魯木齊去吐魯番的途中,沿路南行,在通往絲路重鎮達坂城的道路兩旁,上百颱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迎風飛旋,與藍天、白雲相襯,在博格達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在廣袤的曠野之上,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風車大世界。這裡就是我國最大的風能基地——新疆達坂城風力發電廠。
新疆風能資源豐富,而昔日絲路重鎮、以一曲《達坂城的姑娘》名揚海內外的達坂城地區。
這片位於中天山和東天山之間的谷地,西北起於烏魯木齊南郊,東南至達坂城山口,是南北疆的氣流通道,可安裝風力發電機的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同時,風速分佈較為平均,破壞性風速和不可利用風速極少發生。一年內,12個月均可開機發電。









吐魯番
吐魯番市意為富庶豐饒的地方,位於新疆東部位於吐魯番盆地中心的艾丁湖面比海平面低154米,是中國大陸的海拔最低點。
西漢時期,當地就有了車師城邦國的存在,該王城叫交河城。魏晉時期,為了躲避中國內地戰亂,眾多內地的漢族人口移往高昌,與當地土著進行民族融合。北涼王族沮渠氏(屬於盧水胡人)消滅了車師國,450年建立了漢化的高昌國高昌國後被柔然壓迫而衰弱,其後在北方遊牧民族(柔然高車突厥)之影響下變成了闞、張、馬、麴四氏王。吐魯番的名字由明朝開始流行、意思是維吾爾語的「塌陷了的地方」。據西域番國志,15世紀初永樂帝受命的陳誠由陸路到訪此地(當時叫土爾番)。

吐魯番市光熱資源豐富。盆地內乾燥少雨,日照充足,無霜期達270天,全年日照時數為3200小時,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 −7.6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 32.2 ℃,年平均氣溫 14.4 ℃。本地盛產葡萄哈密瓜、長絨棉、反季節蔬菜等經濟作物。吐魯番物產豐富,農業發達。

鄯善縣
鄯善縣地形地貌特點鮮明,三面環山,一面臨近世界海平面最低點的艾丁湖,全境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形成坡度緩平的傾斜面。北部因為搭界於天山,山高坡陡,南部為大漠戈壁和丘陵帶。
庫木塔格沙漠,生態系統獨特,野生動物眾多,並因其特有性和生態脆弱性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野駱駝是世界上駱駝科真駝屬僅存的野生種,作為一個獨特的物種,野駱駝已成為地球上比大熊貓更為珍稀的野生動物。
已探明石油、天然氣、花崗岩、煤炭、鐵礦、黃金、膨潤土、鈉硝石等礦產資源40餘種,全國十大礦產資源縣、世界十大煤炭資源地、中國第二大膨潤土資源地和世界第一大鈉硝石資源地。鄯善油田是中國第一個大型株羅系油田。

庫木塔格沙漠風景名勝區
位於新疆鄯善老城南端。庫木塔格沙漠風沙地貌類型豐富有沙窩地、蜂窩狀沙地、平沙地、波狀沙丘地、多小丘沙地、戈壁灘等。風景區的沙丘輪廓清晰、層次分明,丘脊線平滑流暢。

“庫木塔格”在維吾爾語裡是“沙山”之意。庫木塔格沙漠東西長62公里,南北最寬處40公里,總面積1,880平方公里。庫木塔格沙漠是中國第六大沙漠,正以每年1到4米的速度整體向東擴展。 













小朋友座在滑板上滑沙










沙丘後色深處是綠洲










天氣太熱,所以駱駝的毛剃得像邋利頭

吐魯番葡萄溝
是火焰山下的一處峽谷,
溝內有布依魯克河,主要水源為高山融雪,因盛產葡萄而得名。葡萄溝系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峽谷,溝谷狹長平緩。溝谷西岸,懸崖對峙,崖壁陡峭,猶如屏蟑。溝內,溪流環繞,水質純淨。
在葡萄溝溪流兩側,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層層疊疊,綠意蔥蔥。四周是茂密的白楊林,花草果樹點綴其間,農家村舍錯落有致地排列在緩坡上。
這裡主要種植無核白葡萄,還有馬奶子、紅葡萄、喀什哈爾、日加干、瑣瑣等 13個品種。尤其是這裡生產的無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營養豐富,素有“珍珠”美稱,其含糖量高達20-24%,居世界之冠。用無核白鮮葡萄晾制的葡萄乾,含糖量高達60%,被人們視為葡萄乾中的珍品。
這種氣候冬冷夏熱,雨量少,氣候非常乾燥;晴天多,日照充足。雖然氣候乾燥、降雨少,但由於日照充足,使高山冰雪消融,給農作物輸送來寶貴的水。白天溫度高,可以加強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養分的積累。夜間溫度低,農作物的呼吸作用減弱.減少了養分的消耗。因此,瓜果、蔬菜長得特別大也特別甜。










葡萄溝蔭棚
在吐魯番,晾曬葡萄乾需要獨特的蔭房。蔭房通常都建在1~2米高的土台上,以利通風,並能縮短葡萄乾的晾制時間。用土塊或磚塊砌成的花孔牆,既要保持通風,又要避免陽光直射,很有講究。在這種蔭房裡蔭幹的葡萄一般為綠色,人們稱之為綠珍珠。兩側幽深的長廊,結滿密密麻麻葡萄的藤架,形成兩座寬闊的天然涼棚。四周都是葡萄,一串串綠瑩瑩、圓溜溜的,誘人極了。凝望的時候,仰頭的時候,環顧的時候,只有葡萄充滿了整個世界。甚至低下頭來,地上也印滿了葡萄的影子。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地區,遠離海洋,是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冬冷夏熱,雨量少,氣候非常乾燥;晴天多,日照充足。雖然氣候乾燥、降雨少,但由於日照充足,使高山冰雪消融,給農作物輸送來寶貴的水。白天溫度高,可以加強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養分的積累。夜間溫度低,農作物的呼吸作用減弱.減少了養分的消耗。因此,瓜果、蔬菜長得特別大也特別甜。寧夏、甘肅的氣候也和新疆相同,所以甘肅的白絲瓜、寧夏的西瓜和新疆的西瓜、哈密瓜一樣.同為受人們歡迎。


路旁的桑葚也很甜








天氣熱,他們的床似乎都放在室外睡覺。



也有的家庭是在屋頂睡覺










品嚐當地的鮮果


在葡萄溝裡,您不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觀、品嚐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還能領略到葡萄溝里維吾爾族小伙兒的熱情舞蹈、驚險刺激的達瓦孜表演、熱鬧喜慶的少女採葡萄等







我們的導遊





新疆這民族天生善長舞蹈,一投手足就是美妙的舞姿




火焰山
古稱赤石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岩和泥岩組成。當地人稱它為“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
火焰山童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踪。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火焰山是中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高達47.8攝氏度,地表最高溫度高達89℃,沙窩裡可烤熟雞蛋。吐魯番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雖然年平均溫度只有14.5℃,然而超過35℃以上的日數卻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熱天氣也有38日之多。多年測得的絕對最高氣溫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溫度能達到89℃,是名符其實的“中國熱極”。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佔一半,而托克遜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終年不雨或雨而未覺亦不足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干極”。











溝底大多清泉淙淙、綠樹成蔭,形成條條狹長綠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當數葡萄溝,此外,還有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
吐魯番的石窟寺群多達十餘處,合稱高昌石窟。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四支代表之一。柏孜克里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曾經是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家寺院。
“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佈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分三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
柏孜克里克石窟群始鑿於麴氏高昌國〔499-640年〕時期。其中18、29、48號洞窟屬於這一時期。 18號洞窟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該窟群現存能看清壁畫內內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回鶻高昌前期重新修繪,僅隧道上部和頂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畫內容,即繪鬥四式平基圖案,側壁繪著圓領通肩式袈裟的千佛,兩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勢有別,頂部和側壁交界以寫實的手法,仿木結構繪出檁、枋等形象逼真。回鶻高昌國時期,寧戎寺成為王家寺院,歷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回鶻高昌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屬於這一時期比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 41、82等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式、長方形縱券頂式、方形穹廬項中堂帶迴廊式三種類型,窟形的大小與施主的身份、財力等有關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時代的烙印。
根據洞窟形制,其用途可分為(1)供人瞻仰的禮拜窟(2)供出家增人靜坐修行的禪窟(3)供僧侶生活起居的住所稱為增房(4)為紀念高僧建造的紀念窟。










高僧住在下層的洞穴













蘇公塔
蘇公塔,位於葡萄鄉木納爾村,是一座造型新穎別緻的塔形伊斯蘭教建築。
是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古塔,建成於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30 多年的歷史,它是清朝時期維吾爾族著名愛國人士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為了恭報清王朝的恩遇,表達自己對真主的虔誠,並使自己一生的業績流芳後世,而自出白銀7000兩建造。
蘇公塔,又名額敏塔,之所以稱作蘇公塔,完全是因為該塔由額敏郡王的兒子蘇萊曼建造完成,故得名於此。額敏和卓死後次年,其次子蘇來曼建成於177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蘇公塔是一座造型新穎別緻的伊斯蘭教古塔,它是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古塔,全部用青灰色磚建成。高44米,塔基直徑為10米,塔身下大上小,呈圓錐形。塔內有螺旋形台階72級通往頂部。
塔身周圍不同方向和高度,設有14個窗口。塔的表面分層砌出三角紋、四瓣花紋、水波紋、菱格紋等15種幾何圖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建築風格。位於吐魯番市東南2千米許一處開闊的空地上,塔的南面就是安樂古城遺址。
旁邊建一可容納千人作禮拜的清真寺。塔體簡樸,明快,有14種幾何圖案和整體向上均勻收縮的圓錐體形,十分悅目。
更妙的是塔的內部結構,這裡不用一根木料,而是在塔的中心用磚砌出72級螺旋式階梯當作中心柱體,既代替木結構支撐加固了塔身,又可作梯攀登通達塔頂,這是木材奇缺的吐魯番維吾爾族建築大師們創造的具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藝術珍品。
蘇公塔全是用一式的灰黃色磚砌成的圓形巨塔,塔高37米,基部直徑10米。塔門入口處有兩通陰刻石碑立於塔下,一為維吾爾文,一為漢文。

蘇公塔漢文碑記全文如下:
大清乾隆皇帝舊僕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口領扎薩克口蘇來曼等。念額敏和卓自受命以來,壽享八旬三歲。口口上天福庇,並無纖息災難,保佑群生,因此報答開恩,虔修塔一座,費銀七千兩整。爰立碑記,以垂永遠,可為名教,恭報天恩於萬一矣。





                                        





新疆蓋房子都是將一樓蓋好,以後環境好轉後再蓋第二層。

吐魯番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68種礦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黃金、鐵、銅、芒硝、花崗岩、鉀硝石、鈉硝石、膨潤土等礦產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發價值和潛力。



沿途地下都有水流




路上遇到突來的風
,飛沙走石前所未見,似乎車都要被吹走了!









坎兒井
坎兒井又稱坎爾井。坎兒,意穴,為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起源於前1千紀的波斯,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為中心,東至中國新疆(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西至摩洛哥。坎兒井在阿曼被稱為法拉吉
史載漢代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稱之井渠法。吐魯番七克台鎮的60多道坎兒井多為清代林則徐興建的,人稱林公井。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垻四部份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豎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污染。澇壩將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新疆坎兒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曾多達1700多條,是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古代三大工程。目前仍然是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生土建築城市,是全中國唯一一處保存有漢代城市遺址的文物單位。
亞爾乃孜溝是遠古時代由洪水沖刷而成的一道河谷,經過千百萬年沖蝕,在河谷中央形成了一個平面呈柳葉形狀的河心洲,周圍有深約30米的河谷環繞,四周崖岸壁立,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建於公元前2世紀,交河故城就坐落在這個巨大的黃土高台上。​
《漢書·西域傳》記載道:“車師前國,王冶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這兩條繞城並相交在一起的河,將交河台地下切成深達30多米的溝壑。 30米陡直的崖壁就是天然的城牆,寬達100多米的河谷就是天然的護城河,因此交河是一座不需要城牆的城,
這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城,它不是按興建城池的常規用一磚一瓦壘建,而是用“減地留牆”的方法,從高聳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來的 ,可以用以生產、生活的空間,同時四周保留作為牆體。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上再用土坯或版築牆,栱券或小梁屋頂,對於抵禦當地酷熱氣候十分有用。
坐落著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國都——交河故城。車師歸漢後,這裡漸漸成為吐魯番的中心城市,十四世紀末,這座城市毀於蒙古騎兵的戰火,從此,它成為一片廢墟,是為“故城”。交河故城興衰前後經歷1500年左右,至今雖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因吐魯番乾旱少雨的氣候特點,城市建築佈局的主體結構仍得以非常完整的保存。
古城的佈局大體分為三部份,一條長約350米,寬約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大道北端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並以它為中心構成北部寺院區。城北上還建有一組壯觀的塔群,可能是安葬歷代高僧的的塔林。東南方有一座宏偉的地下宅院,頂上有11米見方的天井。據考察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住所,後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西部有許多手工作坊。大道兩側是高厚的土垣,垣後是被縱橫交錯的短巷分割的“坊”,“坊”內有居住遺址和紡織、釀酒、製鞋等手工作坊。另外,古城的東側有曾經的軍營,剩下的是古民居,各種功能一應俱全。






遺址模型



遺址內參觀的道路









                                            

官署區殘留的土築圍牆,下沉式方形天井庭院,裡面三面開設多個窯洞住房,還有通往主幹道的地道。




上城平房,下層窯洞,都是從原生土中掏挖出來的


大佛寺主殿中心塔柱上的佛龕,這些佛像雕塑,晉唐風貌依舊,只是據說在伊斯蘭教與佛教的紛爭中,佛像的頭部都被毀掉了。


城北部空地還有101座排列整齊的佛塔,小方塔每25座一組,共四組,中間有一座大方塔。

佛寺遺址

水井


全城像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牆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



 
交河故城的城內佈局可以分為三部分:貫穿南北的一條大街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大街北端則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寺院區。





新疆大劇院
新疆大劇院以“盛開的天山雪蓮”為設計理念,成為別具風格的新疆文化藝術地標。
大劇院主體建築坐落在平緩的台基上,以盛開的天山雪蓮為原型,通過抽象與創新的設計手法,形成里外套層的穹頂造型的主體形象。外飾面通過黃褐色金屬光澤的鋁板材質表達出輕盈、時尚的品質,內核金色磚紋肌理表達出濃烈的新疆地域文化特徵。
新疆大劇院主劇場可容納2100人同時觀看演出,4000平方米國內最大的室內表演舞台上,安裝36處立體實景,配置國際一流先進的聲、光、電、煙火、水幕等大型機械舞台裝置,營造出如夢如幻、身臨其境的舞台意境,效果可媲美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美國拉斯維加斯歐秀。

























紅山公園
紅山公園因為公園內的紅山而得名。因為其西端的斷崖是二疊紀的砂岩構成,為赭紅色,所以稱為「紅山」。
紅山頂部有一座磚塔,與對面雅瑪里克山的磚塔遙對,二者統稱「鎮龍塔」。紅山的磚塔興建於1788年,塔高10.6米,為六面九層青磚實心塔,如今該塔依然完好。「塔映夕陽」是烏魯木齊老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下,紅山紅光四射,寶塔在夕陽中拖出一道長影。關於這座寶塔有許多傳說。
紅山過去是一座荒山。1958年起,烏魯木齊市政府動員了將近40萬軍民在紅山周邊植樹造林,鑿石換土,修渠引水,將原本是荒山的紅山建成了林木茂密之地。



進入園門,便是一組人物石雕「綠化紅山」,刻有王恩茂題寫的「前人綠化,後人幸福」。





繼續前行,可見清水湖,湖中設有亭、橋,岸邊種植桃柳。清水湖北岸,有斷崖,紅山瀑布飛流,瀑布水簾以內還有幾孔山洞,洞內有石猴。


沿花木簇擁的山坡上行,有台階通往山頂的遠眺樓。遠眺樓南門的紅柱上有一幅對聯:「高層逼雲霄邊城宏圖收眼底,舉目看天池雪山美景留心中。」從此樓可眺望博格達峰,以及烏魯木齊市區。虎頭峰即紅山嘴,「虎頭赤壁」即指紅山斷崖,形如猛虎昂首。清朝文人紀曉嵐曾作詩讚曰:「縹緲靈山行不到,年年只拜虎頭峰。










塔映斜陽

紅山嘴上的寶塔為“鎮山鎖水”,清乾隆53年(1788),清都統尚安在紅山之巔建造了一座九級青灰“鎮龍寶塔”,它與雅瑪裏克山的寶塔遙相呼應。每當夕陽西照,以其獨特的風姿成為烏魯木齊市永久的標志和象征。

雅瑪裏克山的寶塔

傳說1785,1786兩年,烏魯木齊河(現河灘路位置)洪水氾濫,
毀傷房屋、人畜。居民認為是惡龍作祟,1788年,在河兩岸的紅山和雅瑪里克山上各建造寶塔一座。稱之為鎮龍塔。



自紅山頂上的寶塔處沿台階而下,可見林則徐漢白玉全身雕像。雕像側面刻有林則徐的詩:"任狂歌,醉臥紅山嘴,風勁處,酒鱗起。」


紅山的大佛寺古廟群建于1797年,由山門、大雄寶殿、藏經閣、廂房組成,神像有釋迦牟尼、彌勒佛、觀世音、地藏王、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


二道橋國際大巴札
二道橋國際大巴札烏魯木齊作為少數民族城市的景觀建築。
大巴扎____新疆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巴扎。二道橋國際大巴扎是一片現代與古代相結合的伊斯蘭風格的街區,藍色與銀色的穹隆形屋頂氣派而華麗,是“新疆之窗”、“中亞之窗”和“世界之窗”,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光是葡萄乾就是幾十種,嚐起來每一種都很甜。










室外的大巴札也擠滿了人





自治區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簡稱新疆博物館設「找回西域昨日輝煌——新疆歷史文物陳列」、「新疆民族風情陳列」、「逝而不朽驚天下——新疆古代乾屍展覽」、「歷史的豐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覽」四個常設展覽。「新疆民族風情陳列」展示了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回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達斡爾族滿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等12個民族的民俗文物,介紹這些民族的民情習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