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 2020

承德 Chengde 5/28/2017

 承德市,簡稱,舊稱熱河清初,這裡除蒙古人的牧馬場以外,還只是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叫熱河上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在此建避暑山莊以後,成為清朝皇帝避暑或出巡圍獵時辦公的地方。

歷史
上古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新石器時代,既有人類勞動、生息在這塊土地上,這裡曾發現的石斧、網墜、陶鬲等豐富的歷史文物,就是他們在這裡勞動生活的遺蹟,如紅山文化時期,這裡是山戌、東胡少數民族活動的區域,是侯的勢力範圍。戰國時代,承德一帶隸屬於燕國設置的漁陽、右北平、遼西三郡。《史記匈奴傳》記載,燕國曾在這一帶修築長城,現在長城遺址仍依稀可見。特別是著名的興隆農具鐵范發現,說明當時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發達的。
中古至遼代以前,這裡生活過鮮卑人,契丹人,奚人等民族,遼國統治時期,這裡是奚人的居住區,但其都城遼中京在今承德以北的寧城境內。
清朝在清代,熱河是僅次於北京的另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稱。清朝有七個皇帝在熱河駐蹕,康熙皇帝去過56次。承德,是「承受德澤」的意思。

1681年康熙二十年,皇帝利用蒙古喀喇沁翁牛特兩部敬獻之牧地,在今承德市圍場縣,赤峰市克旗一帶建立了圍場,並正式確立綿延百年之久的「秋獮大典」。從此從北京,自古北口外至木蘭圍場之間,沿途150多公里中,還建有喀喇河屯(灤河鎮)、兩間房(灤平境內)、波羅河屯(隆化鎮)、濟爾哈朗圖(隆化縣牛錄)等一路行宮,以備沿途休息所需。

秋獮大典木蘭秋獮木蘭行圍木蘭圍獵是自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康熙帝乾隆帝嘉慶帝三代清帝參加的秋季狩獵活動。秋獮通常在八月舉行,共計105次。其活動的木蘭圍場當時在承德府北境,即今河北省承德市、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秋獮分為布圍、觀圍、行圍、罷圍四個步驟。其中,行圍又分為馳獵(皇帝馳獵和皇子、皇孫、大臣、王公、八旗將士馳獵)、追擊、阻截、聚殲幾個步驟

民族
全市共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3.16%;其中,滿族88.4%;蒙古族人19.09%;回族1.93%。
滿族姓氏形成於氏族社會,最初是表示同一氏族內血緣關係的稱謂,即為血族集團的稱號。滿族這种血緣團體的名稱稱為“哈拉(hala)”即血親氏族,最初是一個哈拉就是一個氏族。但轉移氏族內部人口的日益繁衍,新增加的人口就必須,脫離本氏族,外出謀求新的生活。 ,原本族“哈拉”本身既有自己的名稱,這種稱謂也被稱為“哈拉”,即氏族姓氏。當本氏族的“穆昆”分裂出去以後,為了與原氏族進行區分會在原有氏族姓氏的前面或後面填加專署名詞,從而產生更多新的氏族姓氏。這些氏族如今也作為單一的氏族而存在;而包括一切女兒氏族的最初的氏族,則作為胞族繼續存在”。
滿洲八旗
滿洲八旗指外八旗的滿洲旗分。清代八旗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俗稱“滿洲八旗”。所屬除滿洲成員外,滿洲佐領下亦有少量蒙古,漢人,並同時編有高麗佐領六個,俄羅斯佐領,番子佐領各一個。八旗满洲的地位優於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是八旗組織的主體。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分開以三百人為一牛錄,設額真一領之。萬曆四十三年(1615)正式建立八旗,以初設之四旗為 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之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每旗設固山額真(漢名都統)一,梅勒額真(漢 名副都統)二,下轄甲喇(漢名參領)五,每甲喇轄牛錄(漢名佐領)五。以後變成人丁繁衍,所屬佐領時有增設,崇德末年 共有佐領三百零九個,半分佐領五個,到乾隆後期增至佐領六百七十個,半分佐領五個,遂為定制,直至清末未變。

承德野味
在承德圍場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而在早年間人們都會出去打獵,採集野生菌類和可食用植物,把這些野味放入汽鍋中,靠著水蒸氣悶熟這些天然野外,保持著 原汁原味,這才是野味中的鮮美保留在湯汁中,食物軟爛可口。
現在許多野生動植物已經納入國家保護,不能隨意捕獵,也就出現了家養的野生動物,例如野豬,袍子,梅花鹿等等。
將這些野味加入汽鍋內蒸製,便會引起湯鮮味美而且肉質頗為酥爛的美食,出籠時整個房間都飄散著異香,入口之後的那種醇厚的味道自然會滿足味蕾上的 各種需求,湯清,鮮,熱而不膩,肉酥爛,味鮮美醇厚。




袍子(狍子)又稱矮鹿,野羊,屬偶蹄目鹿科,草食動物。身草黃色,尾根下有白毛,雄狍有角,雌無角。是經濟價值比較高的獸類之一,也是東北林區最常見的野生動物之一。狍肉質純瘦,全身無肥膘,肉營養豐富,細嫩鮮美,是瘦肉之王。在我國東北,西北和內蒙某些地區(如鄂倫春族人),狍肉是他們的肉類主要來源。市場上,常有相當數量的狍肉出售。
其皮加工後是有名的狍皮“綢”,非常珍貴,是製裘衣的上檔原料。狍子毛皮可做墊褥,有防潮作用。夏皮少量絨毛,被稱為“沙皮”,加工後,可製成春秋季穿的衣服,這是東北林區工人所歡迎的衣服。如果把毛全剃光,剩下的皮板可用來做夏天的衣服。冬皮絨毛多,取代製成禦寒的皮衣。此外,狍皮還可以製作多種皮製品,如皮靴,皮帽, 皮包等。

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指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即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宮以及依照西藏蒙古新疆藏傳佛教寺廟形式修建的寺廟。避暑山莊從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建造,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初具規模。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賜名為「避暑山莊」,並題寫其匾額。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費時89年(1703年到1792年)才基本完工,並在山莊外周邊修建了包括「外八廟」在內的許多寺廟。
清朝前期許多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處理。清朝皇帝夏季到避暑山莊避暑時,通常是每年農曆四、五月份來,九、十月份返回北京。因此,避暑山莊就成了北京以外第二個政治中心,連同周圍寺廟又是接見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處理民族關係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對安撫和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避暑山莊繼承中國古典園林傳統造園思想,藉助於自然地勢,融合南北造園藝術。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形成密切相關的整體,是清代皇帝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舉措。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與皇家寺廟完美融合的典型範例。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當地人稱「離宮」,是清代前、中期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主要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苑景又分為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不以皇家建築輝煌取勝,而是以表現天然山水見勝的宮苑。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有草原風光,也有森林景象,所以亦有人認為是取清朝疆域自然地貌的縮影。



宮殿區
是清朝皇帝處理朝政、舉行典禮和寢居之所。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等四組主要建築組成,其中,位於宮殿區東面的東宮毀於戰火。

麗正門是避暑山莊正門,也是進入宮殿區正殿的第一道門。門上方有乾隆帝題寫「麗正門」,用滿五種文字刻成。




正宮是宮殿區的主要宮殿,包括九進院落,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至五十二年(1713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繕改建。分為「前朝」與「後寢」兩部分。
  • 澹泊敬誠殿:是皇帝住在避暑山莊時臨朝聽政,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始建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用楠木修建而不施彩繪,故又稱「楠木殿」。是正宮的核心建築,是皇帝接受朝見、處理朝政和舉行重大典禮活動之所。



煙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寢殿。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稱這裡「地既高敞,氣亦清朗」,「四周秀嶺,十里平湖,致有爽氣」,命名為「煙波致爽」,列為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雲山勝地:在煙波致爽殿後面。康熙49年(1710年)建。因其踞崗背湖,居高臨下,有“俯覽群峰,夕霞朝嵐,傾刻變化,不可名狀“的意趣,故有此名。




  • 松鶴齋是為皇太后建的居所,其寓意為「松鶴延年」。

湖州區

多仿照移植江南園林景觀。山莊湖泊總稱「塞湖」,湖水來自山間溪水、熱河泉水以及武烈河水。湖洲區有九湖十島,洲島間橋堤相連,分隔不同的湖面。現今,尚存有七湖八島。











牡丹花

牡丹與芍藥形似類同,在中國古時,兩者合稱為「芍藥」,至唐代以後始有區分。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藥是蓄根草本,花型、葉片非常相似,牡丹於5月初開花,芍藥花期要晚一些,這是它們主要區別。芍藥原產於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一帶,更耐寒。

芍藥花

平原區
平原區位於湖泊區以北。平原區主要分為,西部是草地,以「試馬埭」為主體,是騎馬活動場地;東部為林地,稱「萬樹園」,康熙帝時是步圍行獵之所,取名「甫田叢樾」列為康熙三十六景之一,乾隆帝曾在此張幕賜宴、接見蒙古王公貴族首領、宗教領袖以及外國使節。


山巒區
占避暑山莊總面積的四分之三。自北而南有松雲峽、梨樹峪、榛子峪、西峪等幽深縱橫的溝谷。可登峰居高眺望遠近景色。


永佑寺舍利塔
永佑寺舍利塔
又名六和塔,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見杭州六和塔和南京報恩寺挺拔秀麗,為報其母 恩,於京師仿建兩塔,並於次年在山莊建永佑寺,乾隆十九年又於此仿建一塔。後京師兩塔一毀於火,一傾圮,乾隆帝一面追查責任, 一面引以為戒,加固山莊之永佑寺塔,至二十九年才告竣,歷時十年。

永德寺廟
在承德山別墅的九個寺廟中是最大。乾龍皇帝16年修造,意為保佑平安。


魁星樓
魁星樓是中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建築之一,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承德魁星樓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創建於公元1828年。當時的承德知府(地方官的名稱)海忠為祈求他所管轄的地方文化昌盛,興建了這一供奉道教神仙“魁星神”的道觀。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魁星神能保佑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獲得成功。承德魁星樓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觀,也是該地區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這裡定期舉行大型道場和廟會,前來朝拜的人很多。主體建築依山勢而建,自上而下依次為樓,廊,殿,閣,苑,呈現獨特的道教建築風格。主樓修建在山頂上,氣勢宏偉,裡面供奉著魁星神;山腰處有碑廊,保存著大量古代碑刻以及木雕情景畫等藝術品;再下面是榮仕和樂真兩座大殿,供奉這一段 道教神仙;最下面的門殿還有大型道教護法神張天師等系列壁畫,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門廊配有大型道教護法神張天師等系列壁畫,均採用瀝粉描金手法,眾神像栩栩如生如生,堪稱廟宇壁畫精品。符號道家36洞天的36級丹階之下是高大的龍門,與主樓魁星手 的才鬥,珠筆遙相呼應。
魁星樓主要觀賞景點分佈在廣場苑區,宮殿區,園林綠化區等三個區域:有龍門,中斗宮,七十二福地,榮仕樂真殿,弘文殿,魁星主樓,承天台,聰明 泉,環山棧道等。其中榮仕樂真殿為東西配殿,分別供奉“壽,喜,樂,合”和“福,祿,財,安”八尊神像,彩繪形象,雕制精美,別具一格。 弘文殿為景內一組重要建築,由正面碑廊與一對爬山走廊相連連接而成。殿內選錄了其中歷史歷史上有影響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名人68位,選其一生中 本質一點,以圖像及簡要成就刻於碑上,碑刻上方還有仿紅木大型情景木雕畫,記錄古代的“懸樑苦讀”,“鑿壁借光”等刻苦讀書的典範11例。殿內還有魁星 文化特色碑16塊。整組雕刻構成一幅啟迪後人,激發進取,光彩照人的歷史畫卷。






牌樓的門楣上鐫刻著“魁星樓”三個大字。“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是道教中主宰文運的“神明”,泱泱學子在進京趕考前都要來這裡求 拜“魁星”,祭祀神靈,祈求自己金榜題名,即“魁星點狀元”是也。所以承德的“魁星樓”就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供奉“魁星”的道觀。
因應'魁'又有'鬼'搶'鬥'的意思。所以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髮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名字,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 ,意為'獨占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傳說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 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



爬上半壁山,在路的盡頭,是一座四柱三門的白色石刻牌樓。與山門斜對著,是又一座懸山式牌樓,高大宏偉,紅色的四柱三門,綠重簷,紅琉璃脊,雕樑畫棟,門楣上鐫刻著“龍門”兩個大字,正可謂:十年寒窗 苦,只為躍龍門





小布達拉宮
遠看類似西藏的布達拉宮,是乾隆皇帝為母親祝壽而修建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順治帝時期五世達賴到北京傳播過佛法)。在避暑山莊以北,“須彌福壽之廟”的西側,是一座具有特殊藝術價值的建築物。全廟除主體大紅台,大白台等外,還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樣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台,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面積22萬平方米,氣勢雄偉,十分壯觀。
小布達拉宮是仿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廟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門內是紀念碑閣,北是五塔門,高十餘米,有拱門三個,上建紅,黃,黑,白,綠五座喇嘛塔。門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漸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築因地形為散置,高低有別,變化多端。最後為雄偉高大的主體建築大紅台。大紅台的正面,下面是高達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聳立著高達二十五米的大紅台。紅台內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央是重簷攢尖鎏金銅瓦項的“萬法歸一”殿。
此廟是外八廟中最輝煌、規模最大的一個廟。寺廟建築布局利用山勢,自南而北層層升高,主體建築大紅台位於山顛,壯觀醒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