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
簡稱內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的一個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範圍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北),接鄰八個省區: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和寧夏,與陝西省同是中國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接鄰國家:蒙古國和俄羅斯。
內蒙古地軸主要由太古代的結晶岩、變質岩和花崗片麻岩組成,經多次構造、岩漿活動,形成東西橫亘的陰山山脈。內蒙古東部是火山集中分布地區。內蒙古高原開闊坦蕩,海拔600~1400米,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坦蕩緩穹的崗阜與寬廣的塔拉(蒙古語平地、盆地)相間,構成大波幅的遼闊草原。
歷史
舊石器時代,內蒙古已經有人類居住。內蒙古境內年代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是1973年在呼和浩特東北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發現的大窯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跨越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蒙古,建立大蒙古國。1211年,蒙古軍南下進攻金國,四五年後即取得了當時金國控制的內蒙古中部、東部。1227年,蒙古軍征服西夏,奪取了今內蒙古西部。元代,內蒙古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
清朝的滿族皇帝通過聯姻或征服的方式逐步將整個蒙古收入版圖,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一詞指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蒙古則指喀爾喀4部(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
民族
內蒙古主要為漢族(79.54%)、其次為蒙古族(17.11%),以及滿、回、達斡爾、鄂溫克、俄羅斯、鄂倫春、錫伯等49個民族,民族眾多。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人口總數超過了蒙古國的蒙古族人口總數,而自治區外的在華蒙古族也有200萬人左右,中國約占有全球蒙古族的40%;然而在人口比例上,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只佔區內總人口的2成而已,遠少於同區內的漢族人口。清代,由於移民、八旗駐防、公主隨嫁、旗人屯墾等因素,內蒙古由蒙古族為主的地區變為蒙、漢、回、滿等多民族居住的地區,民族構成大大改變。
內蒙古自治區各少數民族中,滿族人口僅次於蒙古族。滿族人口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格局,主要分布在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通遼市和興安盟。自治區有四個滿族鄉和一個滿族聚居區。內蒙古滿族的主要來源為軍事駐防、八旗莊田、公主隨嫁、工作調遷四種途徑。元代就有回族遷入內蒙古,不過內蒙古的回族人口主要是清代遷入的。
語言
內蒙古自治區以正藍旗代表的察哈爾蒙古語作為標準方言。
自治區規定,蒙古語言文字是自治區的通用語言文字;自治區各級國家機關行使職權時如果蒙漢並用,可以以蒙語為主;政府公文需使用蒙、漢兩種文字;社會市面文字應當蒙漢並用。
宗教
內蒙古自治區信奉宗教的人數超過100萬人,占總人口的3.7%。30餘萬人信仰藏傳佛教,21餘萬人信仰伊斯蘭教,20餘萬人信仰天主教,19萬人信仰基督新教,10餘萬人信仰漢傳佛教,2500人信仰東正教,500餘人信仰道教。
蒙古族早先信仰薩滿教。13世紀,藏傳佛教首次傳入蒙古地區。
伊斯蘭教約在遼金兩代傳入內蒙古,當時中亞、西亞的回回人經商道來到內蒙古。伴隨元代版圖擴張,大量回回人遷入今內蒙古。蒙古瓦剌部深受伊斯蘭教影響。伊斯蘭教約在遼金兩代傳入內蒙古,當時中亞、西亞的回回人經商道來到內蒙古。伴隨元代版圖擴張,大量回回人遷入今內蒙古。
飲食
詐馬宴始於元代。這一古樸的分食整牛整羊的民俗,由聖主諾顏秉政發展為奢華的宮廷宴。如今,宮廷詐馬宴已絕跡,烤全牛也已失傳。 1991年8月,伊克昭盟在籌備那達慕大會成吉思汗陵分會時,查閱了《蒙古食譜》、《蒙古風俗錄》等大量資料,恢復了烤全牛詐馬宴,按照古籍記載的元代蒙古族宮廷詐馬宴的禮儀,在成吉思汗行宮舉行,作為那達慕大會的觀賞項目。
元代詐馬宴
周伯琦《近光集》記載:“國家之製,乘輿北幸上京,歲以六月吉日,命宿衛大臣及近侍,服所賜只孫珠翠金寶衣冠腰帶,盛飾名馬,清晨自城外各持採杖,列隊馳入禁中,於是上盛服御殿臨觀,乃大張宴為樂。惟宗王、戚里、宿衛大臣前列行酒,馀各以所職敘坐合飲,諸坊秦大樂,陳百戲,如是諸凡三日而罷。其佩服日一易;太宜用羊二千,馬三匹,他費稱是,名之曰只孫宴。”只孫,華言一色衣也,俗呼為“詐馬宴”。
元代宫廷“衣宴”
藏族
蒙古族
用青磚茶或黑磚茶,煮茶的器具是鐵鍋。煮咸奶茶時,應先把磚茶打碎,將洗淨的鐵鍋置於火上,盛水2~3千克,燒水至剛沸騰時,加入打碎的磚茶50~80克。當水再次沸騰5分鐘後,摻入牛奶,用奶量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攪動,再加入適量鹽巴。等到整鍋咸奶茶開始沸騰時,才算把咸奶茶煮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
由於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他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漢強強悍瀟灑;女子則覆蓋身材苗條,矯健。
布靴,美觀別緻,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者在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馬奶節:每年的夏天過。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裡,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燃燈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
那達幕(草原盛會):即遊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倒,射箭。多在 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餘,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連園木組成繖形園頂,頂中央有一個圓形天窗, 晴啟陰合,允許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求親
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一定要向女方求親,經由女方家同意,才可以定親。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多求幾遍,才許給,會被人尊敬,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
定親
求親達成協議後,男方則需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方家「下定」。女方家則會請親友陪客人一起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擇日
男女雙方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挑選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則由男方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準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準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下聘
青年男女定親後則由男方家給女方家送聘禮,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根據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畜牧做聘禮,農區則多以金銀首飾、柜子、衣物為聘。
備嫁
按蒙古族的婚俗,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盛行一句俗語:叫「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
娶親
拜火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屬於格魯派(黃教)。大召寺其中“召”為藏語地點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又稱“銀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首次建成的黃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僅晚於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黃教初期所建 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區有大範圍的影響。
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於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創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 。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
跳恰木
每年的農曆正月和六月,大召都舉行兩個大型的跳恰活動。跳恰時,舞蹈人員要穿上特定的服裝,戴上面具,扮成各種神靈模樣,在喇嘛教特有的大號 ,海螺,大镲,人腿骨號等樂器的伴奏下起舞,跳恰木的場面莊嚴而熱烈。舞蹈神幻迷離,令人莫測。
送巴令
蒙古語意為“黃河”希拉穆仁草原旅遊俗稱“召河”,因在希拉穆仁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廟“普會寺”而得名。
寺院原為呼和浩特席力圖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宮,建於乾隆34年(1769年)。寺內二重殿洞,雕樑畫棟,頗為壯觀。普會寺背後環繞著希拉穆仁河,跨過河上大橋可達阿勒賓包山上觀賞草原風光。希拉穆仁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場,每當夏秋時節綠草如茵,鮮花遍地。
席力圖召(希拉穆仁召)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廷賜名“普會寺”。該召經二百餘年來的幾次修葺,形成如今的規模,其建築造型精巧別緻,雄偉壯觀,主要殿堂有四大天王過殿、大雄寶殿、後殿、西院正殿等,獨具特色。
在希拉穆仁草原,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草原那達慕活動,其中的賽馬、摔跤和射箭三項競技是蒙古族“男兒三藝”。可以參與隆重的"祭敖包"儀式,享用草原民族典型的風味餐飲,體會獨特濃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風情。
普會寺
旅館很新、空間很大
哈素海是黃河變遷而遺留的牛軛湖,屬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過去曾稱陶思浩西海子,俗稱後泊兒。哈素為蒙古譯音。原名哈拉烏素,意為青水湖,由青色湖水得名。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湖底雜草叢生,水質肥沃,盛產草、鰱、鯉、鯽、團頭魴、武昌魚等魚類及河蝦蟹。湖面蘆葦蕩內繁衍著各種鳥類,凌空起飛時盤旋在煙波浩渺的湖面上,岸邊涼亭水榭柳綠成蔭,碧水青山相映成輝,組成一幅十分壯觀的圖景。
“十二五”期間,呼和浩特市將加強哈素海濕地保護、管理和科教示範力度,升級哈素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哈素海位於大青山南麓沖積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和大黑河沖積平原的交匯處。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2012年,呼和浩特市下定決心,開啟了大青山南坡生態治理工程,敕勒川草原生態修復是其中的一部分。景內有“陰山、草原、濕地、湖泊、溫泉、氣候“等資源優勢打造成旅遊景區。
以大青山為背景,以敕勒川草原為場景,以馬術、馬戰、歌舞、薩滿教祭祀表演等為媒介,展現蒙古族的文化。
聖主廣場,高約40米,正中成吉思汗以威嚴、莊重的姿態穩坐寶椅。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廟號元太祖。生於金朝世宗大定二年,後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顏,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是由一座主敖包和環繞其周的十二座子敖包組成,象徵著十二生肖圍繞宇宙長生天。
敖包是蒙古語,意即“堆子”,也有譯成“腦包”、“鄂博”的,意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舊時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頭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樹枝壘成的,今數量已大減。
像大海一樣的茫茫草原,沒有可以指路的標識,行政區劃、游牧分界更無以識別,人們就壘石成堆或壘土成堆,作為路標和界標,這就是敖包的最初來歷。後來“敖包”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徵神在其位,世襲傳頌。
“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外圍12個小堆,圍繞中間,1個堆構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築於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台。
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築“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後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的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舊曆五月中旬舉行。再後來,有鑑於中原民族以山為天之象徵,祭山祈年,離山較遠的草原上的人們,便“壘石為山,視之為神”,以進行各種祭祀活動,於是敖包又成為天和神的象徵。
美岱召依山傍水,是俺答汗及夫人三娘子(鍾金哈屯)當年居住和議政之所,也是藏傳佛教活動場所。建築仿中原漢式,融合蒙藏風格。美岱召是一座「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寺廟。外圍以方形土城,內有大雄寶殿、琉璃殿、乃瓊廟、太后廟、達賴廟等建築。召內主要建築坐北朝南。美岱召的建築多為漢式,原來琉璃殿、萬佛殿、兩廊廟供奉的佛像與漢地佛教相同。
大雄寶殿
響沙灣沙高110米,寬400米,依著滾滾沙丘,面臨大川,背風向陽坡,地形呈月牙形分佈,坡度為45度角傾斜,形成一個巨大的沙丘回音壁。
在蒙語中,響沙灣被稱為“布熱芒哈”,意為“帶喇叭的沙丘”。這裡的沙丘綿延不斷,這裡的沙子會唱歌。在這著名的劃沙運動,從高大的沙丘頂端開始往下滑,你會聽到身邊的沙丘發出了奇怪的聲音,輕則如青蛙呱呱叫,重則像飛機汽車轟鳴,又如驚雷貫耳,響沙灣即得名於此。
很久以前,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橫渡黃河,走進了庫布其沙漠,一位名叫布日瓦的蒙古士兵由於傷勢不得不留在了這裡。
烈日火紅,布日瓦焦渴難耐,甚至連找水的體力和勇氣都沒有了,這時候一隻與母親失散的小狼走進了布日瓦的視線,將他視為親人,這也給布日瓦莫大的鼓勵,布日瓦給小狼取名巴圖台,他們和睦相處,相依為命。
布日瓦與巴圖台繼續前行,尋找適合自己的家園。突然,他們眼前一亮,在茫茫大漠中,發現了一處水草豐美的地方。一灣清澈的湖水碧波蕩漾。湖面飄起一團輕霧,盪出幾縷清香,一尊神聖的女神出現了,親切而鄭重的告訴布日瓦,要他不遺餘力的去保護這個神聖的地方——君蘭湖。布日瓦莊嚴受命。
在君蘭湖旁,有一個漁獵部落。人們住在柴草搭建的棚穴裡,這裡的人們互敬互愛,和諧相處,似乎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慈愛去呵護著這個世界。這裡沒有戰爭,沒有歧視,讓人遠離孤獨,感受到溫暖。布日瓦決定帶著巴圖台留在這裡。
布日瓦坦誠地告訴這裡的首領麥公自己來自何方。讓他深感意外的是,麥公並不介意,這裡的人們沒有對他產生一絲不滿,給予他無限的包容。他發現君蘭湖里有一種數量很多、身體半透明的魚——晶魚。人們極其愛護它,從不捕食,因為晶魚每少一條,沙漠便會向前推進數里,會給部落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威脅。
晶魚只在君蘭湖生活,獨特的外形,神秘的傳說,讓這裡的皇帝和皇妃垂涎三尺,派兵前來漁獵。麥公告訴他們,晶魚是君蘭湖的保護神,每少一條,沙進數里。皇室部隊置若罔聞。部落的人民為了保護晶魚,與前來捕魚的人頑強對抗。最終,皇室部隊還是捕走了不少晶魚。
失去晶魚的君蘭湖,讓天神震怒。要將浩瀚的沙漠移動,覆蓋湖水,這是一切力量難以阻擋的。麥公的女兒瑞沁姑娘不願意成為皇妃,跳入君蘭湖化作了晶魚。
經過千辛萬苦從監獄逃出的布日瓦,來到了已經變為沙漠的君蘭湖。從小狼變為老狼的巴圖台率領狼群與布日瓦在成功抵禦敵人入侵後一同消失在沙漠天際。他們並沒有死,而是將這裡的一切禀報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來了張果老,揮動神刷,罕台河出現了,沙漠從此止步,不再往東。
時光流傳,喇嘛誦經,吹起長號,這是對布日瓦的懷念,更是為保護生態吹響的號角。漸漸地,聚居在這裡的蒙古牧民稱這塊沙漠為“布熱芒哈”。 “布熱”意為喇嘛吹的長號,“芒哈”意為沙漠。這片彎月狀的“布熱芒哈”便為“響沙灣”。
蒙古馬的雄馬肩高平均大約135厘米而雌馬平均大約129厘米,若按西方的標準祇算是小型馬或矮種馬,故蒙古馬又名「蒙古矮腳馬」,其毛色複雜,以白毛、粟毛、黑毛為主。
蒙古馬以半野放的方式飼養,能適應炎熱或寒冷的塞外極端環境,習性溫馴,耐力持久而氣力大,一隻成年馬大約可拉動500公斤的重物,可日行50甚至100公里,牠們可作騎乘的戰馬或拉車的挽馬。
歷史上曾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就是使用蒙古馬,蒙古馬雖然速度沒特別快但是耐力驚人,可以長時間奔跑或行軍也不會疲累,而且對惡劣環境氣候適應力極佳,是最優良的頂級戰馬。
1、蒙古馬
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厩,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40℃的嚴寒。
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2、蒙古牛
蒙古牛,中國黃牛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品種。耐粗、耐寒、抗病力強,能適應惡劣環境條件。原產蒙古高原地區。蒙古牛是牧區乳、肉的主要來源,以產於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的類群最為著名。中國的三河牛和草原紅牛都是以蒙古母牛為基礎群而育成的。
3、蒙古雙峰駝
野生雙峰駝,又稱蒙古野駱駝,適應力極強,其身體特徵非常適應於乾燥炎熱的沙漠氣候,主要以草、樹葉和穀物為食,一次最多可以喝下120升的水,在特殊環境下它們可以喝鹽水和吃冰雪來維持生命。野生雙峰駝的壽命估計可達50歲以上。蒙古的野外偏遠地區,包括戈壁和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野生雙峰駝。野生雙峰駝具有喝帶有鹽水的融雪的能力,雖然尚未確定野生雙峰駝能否從中提取有用的水。而馴養的雙峰駝是無法喝鹹水的。
全世界大約有一百四十萬頭雙峰駱駝,但幾乎全部是馴養品種。
內蒙古白絨山羊是由蒙古山羊經過長期選育而形成的絨肉兼用型地方良種,絨山羊被毛為全白色,由上層的粗毛和下層的絨毛組成。內蒙古絨山羊公母羊均有角、前額毛和髯,兩角向後、上、外方向伸展,呈倒“八”字形,公羊角粗大,呈扁螺旋狀,母羊角細小。尾巴短而小,向上翹立。
內蒙古白絨山羊是絨肉兼用型品種,其主要特點是羊絨細、纖維長、光澤好、強度大、白度高、絨毛手感柔軟;綜合品質優良,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5、蒙古绵羊
蒙古綿羊,中國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粗毛綿羊品種,蒙古綿羊是我國三大粗毛羊品種之一,它具有生活力強、適於游牧、耐寒、耐旱等特點,並有較好的產肉、脂性能。
體質結實,適應性強,能耐極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由於分佈地區不同,外形和性能差異較大,一般公羊有螺旋形角,母羊多無角。耳大下垂,鼻樑隆起,體格中等,短脂尾。被毛農區的多為全白色,毛質較好;牧區的全白色很少,頭、頸和四肢毛為黑色或褐色。成年公羊體重35~50千克,母羊30~40千克。秋季或入冬發情配種,年產1胎,產羔率105~110%。每年春、秋季剪毛兩次,平均剪毛量1~1.5千克。毛呈辮狀結構,長6~12厘米不等,淨毛率50%以上。屠宰率45~50%。
成吉思汗陵內的祭祀儀式主要由成吉思汗宮帳祭祀儀式和「哈日蘇勒德」祭祀儀式兩個部分組成。這兩部分祭祀活動分別由右翼達爾扈特和左翼達爾扈特人完成。在祭奠儀式後還舉辦那達慕大會。
西殿位於正殿西側,供奉著成吉思汗八白宮(室)組成部分的吉勞白宮(供奉成吉思汗的金馬鞍)、胡日薩德格白宮(供奉成吉思汗的弓箭)和寶日溫都爾白宮(供奉聖奶桶),此外還有象徵成吉思汗九員大將的有九個尖角的旗幟,以及系掛著表示力量的馬及耗牛鬃毛的`「蘇力德」,四周牆壁主要繪製著描述成吉思汗從出生到少年時代的相關故事。
東殿位於正殿東側,供奉著溜圓白駿白宮(供奉神馬)和商更斡爾閣白宮(供奉歷代祭祀用具),以及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柩。
郡王府是伊金霍洛旗旗府所在地阿勒騰席熱鎮上的一所古建築,是鄂爾多斯七旗一區內現存唯一完整的王爺府。
伊金霍洛為蒙古語,聖主陵園之意,以境內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園而得名。伊金霍洛旗由原扎薩克旗和郡王旗合併而成。扎、郡旗所轄地域歷代為北方少數民族的游牧區。春秋戰國時為林胡活動地域。
域內居住著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伊金霍洛旗的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晋语,属于晋语的鄂尔多斯方言。
郡王府分前後兩院,前院門庭對面建有一牌樓,兩側刻對聯,左聯爲“一盟之首,統承福祿,全旗高明,世襲王基”,右聯是“屏為譚府,福星高照,司執全旗,仁政施行”,可惜已毀於“文革”時期。後院於1936年建成,共16間住所,佔地面積1166.27平方米,建築面積574.66平方米。王府前後兩院由兩丈餘高的青磚牆(牆上建有城垛口,用於防禦)連成一體。
和碩恪靖公主府,又稱固倫恪靖公主府,是清代康熙帝的第六個女兒,人稱「四公主」的固倫恪靖公主的府第。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公主府,也是塞外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清代四合院群體建築。1990年,公主府被闢為呼和浩特博物館。
康熙的六女兒,,與十九子允同母,其母為貴人郭絡羅氏。,同樣不能倖免要遠赴蒙古,在19歲的時候被封為和碩恪靜公主嫁給博爾濟吉特氏喀爾喀郡王敦多布多爾濟。但是這位公主卻一天也沒有去遙遠的漠北蒙古,反而是一生都呆在呼和浩特。由於公主愛呼和浩特的風光,康熙就下令為公主建造府邸。
那時候,公主的額駙由於奉旨要回到漠北蒙古鎮守邊關,按道理公主是要和額駙一起回的,結果卻不然。公主依舊留在這裏,額駙自己一個人回到漠北,並且還要每隔半年來到呼和浩特公主的府邸請安。
呼和浩特當地的歸化將軍、督統衙門的管轄,而且將軍、督統還得給她跪安問好。並且她還有參政的權力,有皇帝監國的義務,並且她還允許蒙古制定《喀爾喀三旗大法規》。公主的政務越來越寬泛,康熙還曾下旨「居心柔嘉,婦德無違」。這樣評價她,也是要她不要過多參與政事,畢竟女人在古代參與政事是不允許的。
當地人民感念公主做的為民好事,給公主立下「德政碑」,以示紀念。
兵器城正門,是一個雄偉的標誌和九根文化柱,這就是兵器城主廣場區。
由不銹鋼雕塑、文化柱和噴泉組成,主題為“飛”的不銹鋼雕塑寓意了北方重工“外圓內方”的經營管理理念和以“和”為基石的企業文化。九根9米高的花崗岩文化柱,將現代和歷史相互聯繫,代表著市轄九個區縣,分別刻畫出包頭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淵源的神話傳說。由東向西敘述著王昭君出塞、玉龍噴清泉、九原話古今、古道駝鈴聲、鹿鳴包頭、古老趙長城、鐵山戰突厥、英雄巴特爾、花木蘭從軍的美麗傳說。
是由莜麥加工而成的麵粉,在山西、內蒙古、河北壩上張北、康保、沽源地區是莜麥麵食品的統稱。莜面中含有鈣、磷、鐵、核黃素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元素和藥物成份,莜面中含有一種特殊物質——亞油酸,對人體新陳代謝具有明顯功效。
莜面還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於減肥和美容。只是莜面不容易消化(晚餐最好不要多吃),每頓量要少吃。莜面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地區以及內蒙古土默川平原及陰山山地、烏蘭察布市南部的特色食品,主要生長在無霜期短的山地區域。